人民网>>微博快报
人民网>>人民微博>>正文

念念相应 微语清明

2015年04月03日08:14  来源:人民微博  手机看新闻

王家卫的电影中总有一些词句被口口相传,譬如《重庆森林》中被大话西游移用的“一万年”,又或者《一代宗师》中的“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宫二小姐几个不经意的相遇和转折,就留下了回响终生的过往记忆;而如果有一个时间,能够让我们不知去往何处的追忆得到呼应的话,那就该是清明吧。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节点,会让沉淀的情感集中释放,会让记忆的往事浮出水面,会让珍藏的真爱清晰温暖。清明,就如同天堂与人世间的一个驿站,在这里我们细语呢喃,在这里我们沉思冥想……或许这个驿站,本就是内心的家园。

清明节不是“殡葬劫”

不知道从何时起,气清景明的清明节演变成为一场口诛笔伐的“殡葬劫”。面对“殡葬暴利”、“死不起”、“死人与活人争地”等铺天盖地的指责,整个殡葬行业集体“失语”了,他们如同从来没有得到过关注的小孩,只能封闭自己,等待着清明之后的继续“边缘化”。

直到2007年清明,在中国殡葬协会的策划和指导下,全国11个城市的知名殡葬单位“主动亮剑”,通过媒体平台来告诉受众一个真实的殡葬业。或许行业发展会有诸多问题,但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看见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公墓变公园、祭祀变纪念、处理变珍藏、阴暗变美好……今年协会还将第六届全国清明论坛移至线上,在人民网上与公众进行互动,彻底打破传播的边界。

一个充满情怀的节日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感谢古人的岁时文明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节日,它是一种仪式性的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提示和温习。而在这八大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或许是最具情怀的节日之一。

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而在此之外,清明更有着丰富多彩的社会情趣,有着充满春日动感与活力的踏青、插柳、秋千、蹴鞠、牵钩、风筝等游艺活动。

逝者已去,生者还要行走在人生的路上。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祭奠、缅怀、追思、踏青、折柳、吟咏?因为人们只有在沟通和交流中,方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清明节给予我们的提示是:即使亲人离去,时间不可回溯,但我们不会遗忘曾经的温暖,我们依然眷恋着生活,眷恋着那些爱我和我爱的人。

清明所蕴含的价值观

佛家说:“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清明的特殊,正在于它是一个在精神上联接生与死的文化平台,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都可以进行沟通和呼应。这其中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自然环境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

即使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环境下,清明节所蕴含的价值观,这种对生命的尊重、自然的融入、人文精神的关照、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我相信它依然是弥足珍贵的,是适时的、普世的。只是,它需要更多的人去研习思考,更多的人去解读传播,更多的人去静心感受。

希望政府的惠民政策,不是单纯的扶贫帮困,而是彰显尊严;希望行业的创意策划,不是表面的吸引眼球,而是拥有内涵;更希望每一个人在清明节,看到不再是传统殡葬的黑白两色,而是缤纷多姿的岁时华彩……

行文至此,突然想到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翻译稿,对人工智能的研读会让我们重新审视对于所有事情的看法,包括死亡这一很确定的事情。但是我想说,即使某一天,死亡真的不再和时间一样无法阻止,人类依然不会停止与先人的精神沟通。因为正是这一代代的联接呼应,才让我们摆脱了简单的生物复制,让人类的智慧在传承中不断迈向顶峰。

文/伊华

(本文作者为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责编:吴杨洋、李小炜)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