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新闻热点

博物馆藏,历史长廊:科尔沁大草原的史前文明与战争

2017年07月19日10:34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小字号

科尔沁史前文化博物馆史前人类生活景象 人民网黄玉琦 摄

  人民网通辽7月19日电 在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的科尔沁史前文化博物馆里,隐藏着科尔沁大草原史前人类的故事。这里有安定与祥和,也有冲突与战争。

  7月18日下午,“寻找草原英雄”2017中外大学生内蒙古之旅团队来到了科尔沁史前文化博物馆哈民史前聚落遗址。这里总面积25万平方米,是距今约5600年至5200年前、迄今为止在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期大型史前聚落遗址。目前,遗址发掘清理面积已达5500多平方米,出土精美玉器、麻点纹陶器、骨角蚌器等千余件珍贵遗物,遗址规模之大、保存之好、现象之复杂奇特、出土遗物之丰富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史前考古中都极其罕见。2011年哈民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审核并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哈民遗址的考古发掘,填补了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对复原史前人类生活原貌,研究古代玉器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走进博物馆,首先见到的是一副宏大的哈民史前聚落遗址图画。画中描绘的景象都是根据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研究发现的史实而绘制,充分地表现了史前人类的生活状况。从图画的右下方可知,当时的人们已经可以制作陶塑。通过观察出土的陶塑的表面颜色可以发现,他们已经可以高温煅烧陶塑制品,这让我们不禁感叹史前人类的智慧。再看图画的右上方,当时的人们已经可以种植、养殖、捕鱼。画面的左侧的人们正在狩猎。而画面的正中央则是祭祀的建造。将这些细节连接起来,我们便可以想象到:当时的人们刚到这片土地时,首先安顿房屋,然后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种植、捕鱼、制陶等。在完成了各项工作后,部落的所有人聚在一起,开始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作物丰收,一片祥和景象。

  在图画右手边的出土文物展,我们可以看到出土文物的主要材质是陶,其中可见少量玉器。而科尔沁地区的地质构造并不盛产玉石,由此可知,这些玉器主要来自于贸易交换,这也为当时的幸福生活画面增添了更多的生气和色彩。

科尔沁史前文化博物馆哈民遗址出土现场 Peter 摄

  走出博物馆不远处,便是这里最著名的展厅——哈民遗址出土现场展。这里到处可见10-20平米的房屋遗址浅坑,深度都大约1米。其中,最大的房屋遗址浅坑也不过40多平米。房屋面积之所以相对现在较小,是因为根据考古发现,当时的人类身体尺寸明显小于现在。在这些浅坑中,离我们较远的一处非常得引人注目,因为其中埋藏了几十具人类骸骨。根据考古学家的调查分析,这些骸骨大都是3-30岁的妇女和儿童。而导致这个浅坑出现大量骸骨的原因通常有2种——洪涝灾害或战争。而科尔沁平原在地史时期地势平坦,无明显高山,因此并不容易发生洪水灾害。而浅坑内骸骨旁有明显的挣扎、抓挠的痕迹,由此可知,更有可能是战争所致。由此可以想象到这样一幅画面:部落的人们一直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突然一天,其他部落迁徙至此,为了争夺土地,男人们投入战斗,留下妇女和儿童在房屋里。趁着男人不注意,外来部落俘虏了这些妇女儿童,并将她们关在一个房屋内,放火烧屋。在这一过程中,有妇女在挣扎,试图逃离房屋,但最后失败。

  纵观整个科尔沁史前文明博物馆,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遗址、文物和图画的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可能安定幸福,可能战争破败。而博物馆作为一扇大门,给了我们通往历史长廊的可能,追随它便可以了解科尔沁大草原上更多的兴衰故事。

  “寻找草原英雄”中外大学生内蒙古之旅活动由大唐风韵影视有限责任公司、人民网强国论坛、CCTV发现之旅频道、美国ICN国际电视联播网等单位主办,组织中外大学生代表走进内蒙古,亲身体验内蒙古自然风光及历史文化。在通辽,他们还将参观辽河公园、科尔沁博物馆等。(黄玉琦、蒋垒、龚雪、乔榕榕)

(责编:贾蔚雯、黄玉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