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抗疫方言手册难称大全,此地“话”神秘到无法整理

作者  西魏遗少

2020-03-23 11:24
投他一票
 

疫情防控,全国是一盘大棋,湖北和武汉是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

从1月下旬开始,荆楚大地上,来自兄弟省份的力量源源不断,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八方资源紧急支援。

各方对口支援划定“责任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体现。

看病就离不开医患沟通,湖北方言总体并不难理解,但对北方人来讲,听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特别是涉及具体的地方方言。

山东医疗队编写了《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实用手册》和《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音频材料》,率先解决了全国医疗队沟通急需,非常实用和便利,很受各队欢迎。

但这手册也有不适用的个例,就是对咸宁人来讲,好像没有太大意义。对口支援咸宁的云南医疗队,初体验就是感觉像“日本话”。咸宁话在湖北方言中独树一帜,与所谓的湖北话“简直就不是一回事”。

那咸宁方言是个什么“梗”,它真的很难懂吗?此地方言别说云南人,即便湖北人也听不懂,东部咸宁人同样听不懂西部咸宁人究竟来自哪里,咸宁话与温州话、闽南话并称国十大最难懂方言之一。

咸宁,地处鄂东南,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距离武汉不到100公里。咸宁话,真不是你想懂就能懂的。据说有位咸宁人和日本人同在一个旅游团,当时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认为这两哥们来自于一个地方。其实他们也正因景区门票问题交流不通而格外着急。

湖北省内,大部分讲的是西南官话,再就是楚语、赣语和湘语。咸宁处于官话、赣语、湘语三大方言交汇地带,主体以赣语为基础语系。

但咸宁的赣语还不是现在的江西方言,而是源于明清“江西填两广”时期的赣语语系分支,原本就是赣语方言中使用人数最少的一种,加之在漫长历史中,经过一系列演变,形成了以赣语分支为基础,各县市百花齐放的多种亚方言。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曾用咸宁话做明文密码,由此可见咸宁话难懂程度。外地人听来的普遍感觉就是,咸宁话如同日语,不知所云。

咸宁境内山地纵横,水系交错,湖泊众多,由于地理形状和交通条件的局限,咸宁历史上就比较封闭,咸宁话没有传播开来,却也在长久的封闭中保留了原始本真面貌。

如咸宁赤壁方言,有严重翘舌音,许多读shu do。还常常省略韵味,如水读shu、管读guo、也读ya。

这些发音特征在大湖北语系中是找不到的。咸宁大冶话则韵母特别多,这里还“一村一种方言”,说起土话来,互相都很难听得懂。

咸宁话“博大精深”,长期以来,这里人说话时,互相之间习惯于确认眼神和手语表达。所以,咸宁人的面部表情包很丰富,肢体语言也形式多样。尤其是姑娘,看着特别俏皮可爱,虽然我们没听懂她在说什么。

咸宁话中,有很多古汉语元素遗迹。如唐代诗人李白《秋浦歌》中有一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个”就是“这”的意思,在咸宁话中,也会用“个”来表达“这”的意思。

所以,咸宁话难懂,也说明咸宁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咸宁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山县王明璠府第,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湖北省现存单体规模最大、最好的清代民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赤壁新店土城遗址,保存完好的楚国城邑,上千件出土文物见证了战国时期的“江南第一楚城”。

这里有全国唯一的农民起义领袖陵墓,有战国、西汉时期的古城遗址,有战国时期的军事城堡,有着刀光剑影,有着鼓角争鸣,这里曾经历了威震中外的汀泗桥战役,回荡过那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光荣北伐,武昌城下,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咸宁历史悠久,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现在是我国的桂花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楠竹之乡、温泉之乡。咸宁人们就有种桂花的历史,咸宁桂花名满天下,古桂花树木的数量在全国独占鳌头,“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美丽诗句千古流传。

也是因为桂花遍地的景象,咸宁还被称为嫦娥文化之乡,境内很多地名佐证着关于嫦娥的种种传说,如:嫦娥湖、太阳山、飞仙洞、仙人墩、月亮湾等,这里还有桂花镇。

在这一方安静水土中,咸宁方言世代相传,不断演变发展。直到咸宁人踏着历史的鼓点走出大山时,湖北人突然惊讶地发现,这里来的兄弟,言谈举止咋就这么独特神秘。

近年来,随着武汉城市圈概念扩大,咸宁区位优势凸显,逐步承接武汉产业升级带来的红利,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武咸城际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贯通南北。

目前,咸宁是湖北高铁站最多的地区,咸宁站、咸宁北站、咸宁东站、咸宁南站。当然,也因此导致抗疫任务很有压力,新冠肺炎的病例比例相对也比较高。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咸宁方言是中华大地不同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它有鲜明的特质和独特的内涵,也蕴含着历代咸宁人在山川湖泊包围中生产生活生存的智慧、观念、情感。

小编这些归纳可能不算严谨,待到山河无恙,欢迎大家亲自来咸宁体验。

声明:文章仅代表创作者本人或所属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机构。

关于我们 服务协议 帮助中心 证书验证

服务邮箱:rmzz@people.cn     服务热线:010-65363866(服务时间:工作日10:00-18:00)    创作者交流QQ群:190793094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