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来源

2018年05月10日16:28  
 

“门头沟”具体是指哪条沟谷?具体在什么地方?它又是怎样成为区名的呢?

在明清时期,门城地区(龙泉镇)属宛平县玉河乡。从横岭到大峪村有一条东西向长达11千米的沟谷,北面是九龙山,南面是南大梁,唐末修建的玉河古道即沿着这条沟谷向西,通往门头沟区腹地的斋堂川,远行山西及内蒙古。现在的门头口村是这条沟谷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从这个节点向西,沟谷狭窄,坡度逐渐加大;从这个节点向东,沟谷逐渐开阔,地势渐趋平坦。

明代,都城北京长期受到蒙古威胁,朝廷在京西山区修建了内长城,作为保护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朝廷还在每条山路的关键部位修建了关城,驻军把守。当时,门头口村也建有一座扼守古玉河大道咽喉的关城。入清之后,长城内外一统,京城西部的关城失去了军事作用,关城的城台上修建起了庙宇,逐渐演变成过街楼。由于玉河古道从关城下面通过,而关城的门洞又是拱券形的,所以人们就把这座建筑称为“券门”,依谐音叫作“圈门”。以过街楼为界,这条沟谷分成了两部分,过街楼以西称为“门头沟”,意思是“圈门前头的沟谷”;过街楼以东,以地处沟谷出口的村庄命名,叫作“大峪沟”。 这是“门头沟”名字由来较为权威的说法。

门头沟北侧的九龙山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据统计,明清时门头沟的煤窑不下百座。采煤业的发达,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繁荣发展,定居于此的人也越来越多。从东向西,沿着沟谷两侧,形成了门头口、宽街、西店、冉家楼、孙桥、梁桥等村庄和居民点,沟谷中房舍连绵不断,号称“十三里长街”。

近代,外国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也开始觊觎中国首都近旁的门头沟煤矿。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国大使馆翻译柏卓安最先进入门头沟,对这里的煤炭资源进行了调查。此后,美籍采矿工程师庞伯里、美国地质学家崩派、英国商人海德逊等,纷纷进入京西进行地质考察,并写出了一些考察报告。其中一部地质考察著作,将九龙山南麓、沟谷中过街楼以西的产煤产区,称为“门头沟煤田”,“门头沟”一词首次出现在近代著作之中。在此后的文献中,“门头沟”就正式成为京西煤炭产区的名称。1917年,位于圈门东侧的中英合办裕懋煤矿公司改称为“中英合办门头沟煤矿公司”。从此,“门头沟”的名字就随着煤炭的远销传播到了海内外。

1947年,北平特别市在此地设立“门头沟镇”,这是“门头沟”三个字第一次作为行政区划名称使用。1949年7月,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门头沟区”,之后,门头沟地区的行政区划和政区名称多次调整,直到1958年5月,“门头沟”作为市辖区名才固定了下来,沿袭至今。

黄草梁长城

燕家台关城

圈门过街楼

门头沟煤矿旧景 

(责编:贾蔚雯、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