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布依族铜鼓:布依族历史文化的见证

2018年05月11日14:00  
 

 

铜鼓,是黔西南布依族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神器和乐器,布依语称铜鼓为“来年”。布依先民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灭”,铜鼓是他们崇拜的三大祖神之一。不管是祭祀还是其它日常活动中,都离不开铜鼓。目前黔西南州有布依铜鼓300多面,兴仁县就有226面,占全州总数的75%以上,它们主要集中在屯脚镇铜鼓村、李关乡李关村、新马场乡联增村、巴铃镇木桥村、田湾乡法尔村等120余个布依族自然村寨。

布依族铜鼓

铜鼓十二调,是指用铜鼓演奏的十二段乐曲。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是在庆典、祭祖和祭祀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特性的民族音乐。2006年5月20日,贞丰县的铜鼓十二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铜鼓起源于青铜器时代的中晚期,大约在西周时期,铸造成仿锅的造型。经过多次铸造技术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已经铸造成鼓面有图纹的布依先民铜鼓。

布依族铜鼓的鼓面直径一般是48~52厘米,厚度为28~30厘米,整个铜鼓的重量一般为16~28千克。铜鼓的纹饰、重量、高度、周长等数值,以及乳钉、花纹数目,几乎通通为偶数。每面铜鼓的胸部均有明显的四条合缝线,是铸造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每面铜鼓的鼓面核心敲击处,均有光芒四射的12芒太阳图,与布依族对12个太阳的图腾崇拜密切相关。把整个鼓面分为12层圈,各圈之间有不同的纹饰。

布依族铜鼓的鼓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布依族铜鼓的演奏有一系列技巧,根据鼓槌敲击各点位(鼓心、鼓边、鼓腰、鼓足)的轻、重、缓、急所发出的音响而组成不同的铜鼓曲调,具有原生态民族打击乐的特点。当地的布依族铜鼓有专门的鼓谱,但是传承主要依靠老辈人的口传心授。

铜鼓演奏

铜鼓在布依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用于祭祀、祈福、祛病、消灾等习俗中,与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布依族心中的“神灵”。布依族铜鼓鼓面的图纹,不仅留给我们巧夺天工的工艺,还张扬了一种不朽的民族精神,是布依族历史文化发展积淀的见证物,闪烁着布依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光芒。

布依族铜鼓是我们今天研究布依族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化石”和“无字史书”。它奠定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蕴藏着布依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搭建了研究布依族历史文化的广阔平台,对研究布依族的历史、民族、民俗和宗教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责编:刘江南(实习生)、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