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新中国的伊春市

2018年05月11日13:15  
 

基本概况

伊春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从1948年起,伊春林区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共为国家提供了约2.7亿立方米的商品木材,上缴各种利税、育林基金等近300亿元,为我国森林工业的奠基和发展,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林区初步开发时期(1948—1957年)

1948年10月,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1万余名农民采伐队员携7000多副马套子从四面八方开进伊春林区,开始大规模采伐。1950年,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正式成立,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队伍,先进的采伐、集材机具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森工生产蓬勃发展。1952年9月18日,林业三师第七团2000多名官兵进驻伊春,第八团随后到达,两团共7000多人,把林区的木材生产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林区全面开发建设时期(1958—1977年)

林区的经济建设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很大发展。林业企业由单一经营走向木材生产、森林更新、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道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多项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创造出了“采育兼顾”的“东风、新青经验”,创造了新的采伐方式,有效缓解了采育矛盾。1958年2月,累计完成了木材产量2793.4万立方米,累计完成更新造林22.26万公顷。20世纪70年代后期,伊春的多种经营真正成为一个较为健全的产业体系。

林区探索改革时期(1978—1988年)

由于长期过量采伐,采育矛盾极其严重,林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进入了林贫、人多、摊子大、负担重、亏损企业多的困境。面对困境,伊春市委正确认识林区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改革。采取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一下四上一活”“两改两开”、企业全面整顿、综合立体开发等多种改革措施,缓解了林区的采育矛盾,弥补了林区经济体制的缺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林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林区探索发展时期(1989—2011年)

20世纪80年代末,林区出现了“两危”(资源危机、经济危机)。可采森林资源枯竭,森林生态功能减弱,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发展速度明显滞后,显现出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社会性四大矛盾。针对“两危”和“四大矛盾”,伊春市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了脱困和经济社会转型的积极探索。先后采取了“五以战略”“治危兴林战略”“两改、两开、两调、两带”“双丰、铁力经验”等多种战略措施,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开发林下资源。

林区转型跨越时期(2012年至今)

2012年,伊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进行三次创业”的口号。通过“三次创业”,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提升林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彻底摆脱木材依赖,逐步减少政策依赖,从根本上解决好林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林区人民的致富问题,加速林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三次创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二度城市化、服务业现代化为路径,以开展全民创业为基石,以加快发展、加快改善林区面貌、加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任务,努力实现从狭义的资源开发向广义的综合开发转变,从单一的林业经济向复合型林区经济转变,从传统封闭的林业城市向现代开放的旅游城市转变,从林区群众的温饱型生活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幸福指数转变。

满载木材驶出伊春林区的列车

伊春林区的小火车运输木材

冬季伊春林海一隅

冬季伊春林区常见的树挂

伊春林区的小火车运材

习近平总书记到伊春视察

习近平总书记与伊春市干部群众座谈

伊春升辉越橘庄园

(责编:刘江南(实习生)、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