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唐王征东

2018年05月11日15:22  
 

高句丽是发源于古代中国东北的一支少数民族,其民族政权发轫于今抚顺富尔江流域,由扶余族王子朱蒙以富尔江一带的沸流国为根据地建立。以此为始,辽东山区的滔滔林海孕育了高句丽文明的勃兴。

经考古勘探,在今抚顺地区发现了大量高句丽时期的山城遗迹,以黑沟山城、太子城、五龙山城、高尔山山城等最具代表性。襟山带河、形势险固、雄伟壮观、气势巍峨的座座山城是高句丽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黑沟山城位于今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庙子乡,建于高句丽早期。山城因山而筑,利用天然峭壁为城墙,各山脊之间由人工石墙连接,全城呈不规则长方形,环城辟有东、北两门。

太子城和五龙山城的建筑年代则为高句丽中期。太子城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下夹河乡太子城村北,为北面陡坡和东南两面峭壁的马鞍形山冈。五龙山城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五龙村东南,依地势由东南角制高点向南北两侧环抱合拢而成。

高尔山山城,史书称之为“新城”,建于今抚顺城区内浑河北岸的高尔山上,扼浑河要冲,锁辽东古道,背靠险峻的山岭,依岭展翼,于南向收口。东、西、北三面皆为蜿蜒的山脊,峰峦起伏、形势险要。山城周边有十余座瞭望烽燧,登临至高点将军峰,城郭入目、鸡犬相闻。山城之南直至浑河北岸的平原滩涂,为辽东古道所经,是中原王朝与高句丽政权数百年战史中的必争之地。

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隋朝4次征伐高句丽。大业九年(613年),战火烧至今抚顺境内,隋朝大将王仁恭军至新城城下。高句丽数万兵马背城结阵,王仁恭亲率1000列骑冲破阵列,高句丽军立即退城不出,王仁恭久攻不下后退军还朝。4次东征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引发了隋朝内部剧烈的社会政治危机,客观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同时,高句丽的力量也大为削弱。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以辽东道行军副总管李道宗为先锋进逼新城。唐下级军官曹三良率十余骑兵直趋城下,城中数万高句丽守军无人敢出。后李道宗转道南下,拔盖牟城(今抚顺市劳动公园山城)。此役,唐军歼灭高句丽军万余人。

总章元年(668年),唐高宗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再征高句丽,扎营新城西南。唐军拔平壤城,高句丽境内各地尽降,至此,自西汉时即立国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唐朝将高句丽故地纳入到直接统治管理区域中。

高尔山山城与历代抚顺城市位置关系示意图

高尔山城南门旧景

唐前期对高句丽的管辖示意图

(责编:刘江南(实习生)、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