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玄奘与玉华宫

2018年05月17日15:03  
 

  玄奘(600—664年),俗名陈祎,世称“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玄奘13岁出家。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4年到达天竺(今印度)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研习《瑜伽师地论》等佛经。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携大、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并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后在唐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组成译经场,译出经、论75部,1335卷。多用直译,世称“新译”。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圆寂于铜川玉华寺,葬于长安白鹿原。

  玉华宫是唐初三代帝王的避暑行宫,位于大唐京城长安以北100多千米,在今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玉华村,处于子午岭东南麓。始建于唐武德七年(624年),名仁智宫,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扩建,形成“占地九顷,九殿五门”的宏大规模,并更名为玉华宫。永徽二年(651年),高宗李治废宫为寺,改为玉华寺。

     作为皇家大寺,自是气魄非凡。玄奘法师多次称之为“阎浮之兜率天”,把这里比作人世间的弥勒佛祖的宝地兜率宫。

     玉华寺因建筑群的富丽堂皇、气势恢宏而名扬天下,更因三藏法师玄奘在此译经、创宗、圆寂而蜚声古今。

     玄奘法师一生中曾两次来玉华。第一次是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陪同唐太宗避暑。第二次是显庆四年(659年),到此翻译佛经。第二次的随行人员除了画师、塑工宋法智和译场必备的警卫人员以外,均是佛教名流。这次到玉华宫,玄奘法师一住就是四年,在此翻译经书682卷(占其一生译经1335卷的一多半),并在此讲学、弘法,创立佛教唯识宗,直至圆寂于此。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三月,李世民专程来玉华宫休养,六月,他诏正在长安弘福寺翻译佛经的玄奘法师来玉华宫避暑休养。在玉华宫,玄奘一边休养避暑,一边翻译佛经,一直到十月十六日,随唐太宗由玉华宫返回京城长安。

     在玉华宫避暑期间,唐太宗多次召见玄奘,并把一件袈裟和一把珍宝剃刀赐给了玄奘,还为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作序,这就是流传千古、盛名永久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显庆四年(659年)闰十月,第二次到玉华寺的玄奘法师开始了十卷本《成唯识论》的译制工作。《成唯识论》是玄奘法师后来创立唯识宗的基础。在弟子窥基协助下,完成了《成唯识论》的译撰,并使之成为唯识宗的理论基础。

     显庆五年(660年)正月初一,玄奘法师在玉华殿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这部经计20万颂,600卷,是玄奘生平所译最大的一部经卷。在现有《大藏经》中约占1/3的篇幅。玄奘法师为使该经所译更近原貌,翻译时校合了三种自天竺携回的梵本,精益求精。翻译如此浩繁的巨著,玄奘法师呕心沥血,犹恐伟业难成,他时常鼓励译场众人:“我必卒命于此伽蓝,而此部经甚大,每惧不终,人人须当努力加勤,勿辞劳苦。”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大乘佛教一部重要经典,玄奘法师译成此经后,在玉华寺嘉寿殿曾言道:“此经在西域,多秘而不传,而今译来,实非易也!”为此,在该经译讫之后,玄奘法师作《大般若经初会序》

玄奘生平及灵骨播迁图

(责编:贾蔚雯、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