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1月21日电(记者 王学涛 王菲菲 吕晓宇)朝阳初起,四只唐代铁牛静卧在黄河蒲津渡遗址,虽然没有了肩负桥梁的重任,但它们依然膘肥体壮,圆目似怒,竖耳倾听,一幅“沧桑未改牛脾气,进退还凭铁骨头”的气势。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永济市区西18公里的蒲州古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遗址上出土的铁器群是唐开元12年(724年),唐玄宗李隆基倾全国之力,用800吨铁打造的牢固蒲津浮桥的地锚,耗用了当时年产铁量的80%。
“虽然是盛唐时期,但全年产铁也就一千多吨,这雄心壮举不亚于现代的三峡工程。”蒲津渡遗址博物馆主任尉会萍说,之所以选用牛的造型是因为古人讲究阴阳互补,五行相克。“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是镇水之宝。”她说。
其实,早在公元前541年春秋时期,黄河上就有了第一座大型的浮桥——山西蒲津桥。到隋唐时期,为了满足各地对山西铁、盐的需求,当时国库充盈的唐朝决定建八尊铁牛为地锚,改“竹缆连舟”为“铁缆连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