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打工妹的“中国好声音”【2】--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8个打工妹的“中国好声音”【2】

2012年11月27日08: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馒头大餐”吃出的工地演唱会

  “我们有馒头大餐招待大家!”这是饭前齐丽霞总喜欢说的话。

  第一年,“花木兰”的一天三顿都是馒头咸菜。“腌好的咸菜,我都觉得太贵。我们买那种大头菜,回来一切,再随便一拌,就可以下饭。冬天时,稍微炒一下,不然太凉咽不下去。”

  “这样一个月下来,才用了几百块。有时翻看那些记录,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只用了那么少的钱。那时会觉得苦,但倒不难捱。吃饭只是一天中很短的时间,苦也就苦那一小会儿,吃完后,我们照样开心地唱歌跳舞。”

  4个工作人员的卧室不到10平方米。空间狭小,两个人同时下床就会撞到头。志愿者过来,用席子往地上一铺,睡的是“贵宾地”。爱心捐赠的桌子,都成了女士优先的“贵宾床”。

  她们第一次演出,是在大风挟着黄土的建筑工地,唱给劳累的工人听。2012年元旦,她们的“跨年演唱会”也是在京郊的建筑工地。

  那天,北京的最高气温才2摄氏度。现场只有一个照明灯,没有追光、没有舞美,麦克风也时好时坏。但是,“上千工友在台下看着我们”。工人们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坐在零散的建筑材料上,有的站着。

  她们排演了舞蹈《疯狂清洁工》。几个清洁女工拿着扫帚、抹布、拖把,懒洋洋地干活,无精打采。看到其他姐妹时,她们眼睛一亮,相互对视,用手指着对方。音乐声随之响起,每个人开始兴奋地跳舞。在建筑工地,她们就改演《疯狂建筑工》,道具就是现场的铁锹、铲子。

  “这个舞蹈是表示我们打工姐妹都勤劳,用自己的双手挣钱养家。原先是孤单的,找到姐妹后,共同劳动更快乐。”齐丽霞说。

  她们还编出了话剧《再也不能这样活》。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中已有几个女孩,父亲坚持要个男孩,母亲不同意。最终,母亲带着长女外出打工,开了一个早点铺。大家忙忙碌碌,生活反而重新快乐了。

  “女工要自立自强,不再只是生孩子的机器,要逐渐找到自我。”

  在舞蹈《女工风景线》中,上班的女工重复着单调的动作,下班后为之一变,有的表演逛街,有的做着化妆的动作,有的表演玩电脑。“她们即使是枯燥的流水线一员,也都是青春少女,热爱生活。”这些,无一例外,都是木兰文艺队自编、自导、自演。对于这些艺术形式,每个人都是门外汉。“就算动作不齐也没有关系,表演来源于女工生活,本来就不是一致的。”

  为了方便跳舞,木兰文艺队的姐妹脱掉外套,穿着毛衣登台。“下台后,手直发抖,冻得连衣服都穿不上。”

  但是她们知道,台下有一千多个“歌迷”。姐妹们在台上冻得直哆嗦,挽着手唱起《木兰花开》,台下的大男人们自发打起了拍子。一千多人的拍手声,拍“碎”了寒冷的空气。最后一句“木兰花开遍地香”重复4遍,工人们甚至会跟着一起唱。“大家唱得很响亮,我们也唱得格外有劲。”

  唱完,工友会“起哄”,“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来自辽宁的余晓梅唱着唱着,眼里就噙满了泪水。她2000年从辽宁来到北京时,在电灯厂工作了3个月,一分钱都没拿到。后来到了一家荧光棒工厂,车间关门,她又失去了工作。她现在是一名普通家政工,擦洗过百家地,没有哪家人知道她爱唱歌。这一首歌,她唱得辛酸,也唱出坚强。

  她们多数已为人母,时常带着孩子排练,被戏称为“大小木兰集体出动”。齐丽霞的女儿也会唱《木兰花开》,“没有特地教过,听得次数多了,就会了”。

  “木兰”的歌声也改变了她们自己。

  来自内蒙古赤峰农村的胥红佳,经历过不幸的婚姻。2006年,她只身一人带着6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她做过保安、保洁员,甚至还自己开过烧烤店。目前,她刚辞掉上一份工作,暂时“在家歇着”。她喜欢唱歌跳舞,孩子也参加了“木兰”的儿童节目。“我整个人改变了很多,以前很烦躁,现在生活得开心多了。”

  打工妹的“中国梦想”

  2012年,齐丽霞突然接到了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导演的电话。对方在博客上看到了她们的图片故事,邀请参加海选。

  “木兰”们又惊又喜,正常一周只排练1次的8个人,提升到一周排练3次。“我们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去这样的舞台,必须要拼尽全力。”

  4月底,从来没旅游过的打工妹们来到了“人间天堂”杭州。除了齐丽霞,其他姐妹都是第一次坐飞机。“西湖那么美,我们都没去。每天都很紧张,窝在宾馆练歌。虽然歌已经很熟悉了,但还是每天练。”

  决赛的舞台上,每个人都“紧张兮兮”。齐丽霞握着话筒的手一直在抖。有的姐妹太过紧张,上台前准备好的词都忘光了。

  “远离家乡的木兰花满天飘,飘落在哪,就在那生根发芽。在茫茫人海中奔波忙碌,挥洒着我们的青春和汗水。我们走到一起聚成小小的力量,经过烈日酷暑,走过严冬寒霜。我们平凡默默无闻地工作,我们平凡把家庭和社会担当。虽然磨难重重但依旧欢笑,虽然历尽艰辛但依旧坚强。来吧!朋友!让她陪我们成长。关爱互动,幸福而温暖。来吧!朋友!让她陪我们成长。独立平等,前路一起闯。木兰花开遍地香,木兰花开遍地香……”

  这首唱过无数遍的歌,她们还是唱哭了。

  在《中国梦想秀》的聚光灯照射下,坚强的四川打工妹何文琼哭了。她2001年从农村来到北京,做过保洁、超市售货员、家政工,还卖过水果。她很爱唱歌,常常边做饭边唱歌,最大的梦想是到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去唱歌。最初,丈夫不太同意她加入“木兰”唱歌,“每天瞎忙活,有啥好处,又没工资”。但她为了方便木兰文艺队排练、演出,坚持去做了小时工。

  “乡下的打工妹,又没上过学,没想到还能上电视!”何文琼抹着眼泪。

  她们的梦想很简单,希望在北京不再频繁搬家。“希望能有两年稳定的活动室,每年房租3万元。”

  但不知为什么,这段节目最终没有播出。

  在“梦想8分钟”上,有木兰文艺队的镜头。屏幕上,齐丽霞留下了她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梦是我们自己的,梦还在,我们还要继续往前走。”

  木兰文艺队现有姐妹11个,在各个行业奔波,有装修工、家政工、超市营业员等。她们每年大大小小的演出有近30次,北京的高校、文化馆、世界妇女论坛,都留下了她们的歌声。

  黄鹂现在生活得很开心。“参加‘木兰’的活动,我更自信了,也敢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跟木兰的姐妹在一起很亲切,不像以前的打工生活,人与人之间没什么感情。”

  现在的木兰社区活动中心有150平方米左右,外表虽简陋,里面却另有一番天地。2000多册图书环绕着3面墙壁,包括励志类、文学类、语言类、儿童类等。独立的一间房作为“木兰义卖店”,里面挂着各方募集来的衣物。此外,她们还为打工家庭的孩子开设了兴趣小组、“一对一课辅”、冬夏令营等。

  黄鹂除了字画装裱工作外,每周末都会来这里。有时是参加木兰文艺队的排练、演出,有时是做志愿者,教孩子学习、负责义卖店的工作。

  她们的团体取名“木兰”,源于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在那样一个时代,花木兰展示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诠释了‘女子哪里不如男’的道理。这样的两性平等观也是我们追求的。打工姐妹奔波在外,依靠自己的双手,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齐丽霞说。

  编后:希望在蛇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能看到齐丽霞和她的“木兰文艺队”,为全世界的华人演唱这首《木兰花开》。(庄庆鸿)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