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园区内的百花塔(4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锦州世园会全景(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文化碰撞:当“小桥流水”遇上“欧陆庭院”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国际大师的精品力作,“看不懂”或是“看不出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文化和地域差异;二是看热闹与看门道的区别。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毕德利说,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苏州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才是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此次世园会遴选的作品是优中选优,文化内涵的档次都是上乘的,但表现出来一些游客不认可非常正常,这反映出文化、地域的差异。
锦州世园会绿化工作部部长刘玉兰说,部分游客的反映与国际园林设计潮流发生变化有一定关系。“这些国际作品与中国古典式的曲径通幽完全不同,也不讲究层峦叠嶂和造型繁复,而是理念新鲜别致,突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简单大方。”
刘玉兰告诉记者,国际设计师的一些理念运用到中国会出现水土不服。“有的设计师要求自然和自我,园林用的混凝土不着色,给人的感觉就像活没干完,建筑方不得不与设计师沟通予以变通。”
“这是门道与热闹之间的分歧。”参与设计世园会台湾馆的台湾花博公园未来馆顾问林贤认为,看不懂或是看不出好,也是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差异。国际展园更多突出的是现代风的内容和设计师个人的思考。“普通游客更喜欢视觉效果冲击力强的东西,而大师作品个性非常强烈,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这不免会让一些走马观花的游人感到失望。”
与国际展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中国展园。一名来自沈阳的游客告诉记者,国内展园大多有大型标志性建筑物,一目了然,特色清晰。例如,东道主所在的辽宁省每个市都在世博园内建设了城市展园,身高10多米的大海螺是大连馆的标志性建筑,一段水上九门口长城则是葫芦岛馆的地标。
赏园观景做点功课 倾听意见做好服务
赏园观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看热闹还是看门道?专家建议,游客不妨看热闹之余研究一下门道,而园林设计者和建设者则倾听大家的意见做好服务,从而让园林艺术更好地为市民欣赏与接受。
记者在IFLA展园内随机采访了一些游客,询问他们是否去看设计介绍,有的游客摆摆手,有的游客甚至反问记者:“什么介绍?”
锦州世园会的一名志愿者导游告诉记者,对于一些展园和花卉,游客看一看拍拍照,只是得到了“到此一游”的旅游收获,回去以后可能都不知道去了哪里、看了什么。因此,赏园观景前可以做点功课,提前上网了解相关情况,到了展园也要稍稍驻足,看一下提示说明,这样才能让旅游更有文化味。“我们也会做好引导和说明,让游客游园更有收获。”
“这将是一次精彩纷呈的盛会。希望游客进园后不仅局限于赏花观景,拍照留念,还可以悉心品味其中的建筑文明。”锦州世园会宣传策划部部长罗冠华说。
(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