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烟台6月2日消息(记者李凡)记者近日随中央台走近烟台报道组在烟台进行“走、转、改”的实地采访,当地有着将近400年历史的莱州毛笔传统手工技艺吸引了采访的目光,而这项技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忧虑。
出口日韩的莱州毛笔样品
莱州毛笔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清代当地的四大贡品之一,有290多个规格400多品种,迄今已有近400年的生产历史。上世纪70、80年代,山东莱州市朱桥镇的秦家村周围几十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手工制笔。现在真正保持传统工艺的民间制笔工艺的少之又少,老匠人王沼清家的“沼清笔庄”是保留原汁原味制作工艺的一家。
面容泛黄的61岁的王沼清一辈子与莱州毛笔打交道,可谓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他介绍说,莱州毛笔从选料到制成,经过选、配、垫、梳、圆、修、捋等12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择料、水盆(分配料、提材、脱脂、梳理、顺齐、清洗、圆头、扎头等)、修笔、刻字、包装五个大的工序,工序中又以水盆和修笔最为复杂。
“莱州笔的制作的最大特点是离不开水,最重要的工序就是水盆,占了全部工序的一半左右。因而莱州笔更具有“圆、健、尖、齐”的特点。”王沼清说。
匠人们对莱州毛笔的每一道工序都聚精会神地全心投入
“拔毛、砌排子、垫笔、圆头、覆盖毛、绑头.……”在王沼清这家不足30平方米的平房里,几个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王沼清说,他现在与6名志同道合的制笔匠人们一起在这个笔庄守望着莱州毛笔的手工艺,最年轻的匠人也已经40多岁了。
由于长年市场不景气,加上莱州毛笔整个制作过程比较单调,而且学习需要的周期比较长,“三年时间能大体把握整个套路。”怕技艺失传,王沼清想把制笔的手法传给在莱州邮政局上班的小儿子,小儿子却拒绝了。
在沼清笔庄,50岁的王玉春女士手艺精湛,她有一套莱州毛笔中最复杂的“修笔”的程序的绝活。王玉春说,年轻的时候在笔厂学徒一年,干了四五年,后来厂子没了,就回了家。“本身就不是一个挣钱的行当,现在一个月也就1千来块钱,农忙时就不能来了。”
资料显示,莱州毛笔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以狼毫为材的“北派”代表莱州毛笔因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制作风格为世人所青睐,历史上曾与“南派”之首、取材羊毫的“湖笔”齐名。当代许多书画大家对莱笔颇为青睐,1978邓小平访日时曾选用莱州毛笔作为国礼。1982年在全国毛笔第二次质量评比中莱州毛笔获得第一名,被誉为“状元笔”。
经过120多道工序制作好的莱州毛笔
莱州毛笔没落的原因也许还有这些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你想不到的是现在支撑莱笔大部分市场的是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王沼清苦笑着说:“我的笔十几块钱一支,出口的钱都让中间商挣去了,自己剩不了多少。”
在这个普通农家小院低矮南房里正在默默忙碌着的几个制笔工匠,或许就是“莱州笔”的最后守望者。
王沼清透过大门抬头望着远方自言自语,“莱州毛笔这个行当会吸引年轻一代的加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