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成都古镇的快慢行板【2】--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特写:成都古镇的快慢行板【2】

2013年06月07日20:04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王朝英家建在江边的上河坞码头,这个建自清朝的建筑和古街上别的吊脚楼一样,前门是店,后门临江。临江的门口有处一人高的船票亭,经年不用,茅草屋顶塌了一小块,亭前则是四、五根用来栓船绳缆的石柱。

  和江边多数人家一样,添置了8张茶桌,王朝英就把后庭改造成临江茶铺,10余年来,茶客逐年增多,七、八月份是往来游客最多的时节,彼时白沫江两岸挤挤挨挨的茶座坐满了茶客,王家客人多时,有四、五十号人。茶钱不贵,最便宜的盖碗茶10元一碗,买碗茶,坐上一整天的茶客不少。“莫着急,慢慢耍”,王朝英经常这么念叨,茶客们则常常会心一笑。

  倘若在江边坐得倦了,顺着湿漉漉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便可逛古街,街上不超出三层高的铁铺、茶坊、酒肆、肉店依次蜿蜒,高悬的黄、蓝仿古布招牌在木栏窗户招摇,店家忙着招揽生意,街市的行人摩肩接踵……这种情形,如同置身于《清明上河图》中。

  再往前行,是2000多年前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携情私逃的“私奔码头”,远望,是清朝的七孔古桥。清风掠过码头与古桥,若是清晨与黄昏,江上腾起的雾气与民家升起的炊烟便互为缭绕,“白沫江上山影近,便是炊烟飞舞时”,美景如斯,不怪乎这78平方公里的古镇创下日接待10余万游客的纪录。

  古街、古坊、古道……古桥旁的两颗黄桷树已有千年,但古老和沉寂并非古镇的标签。密布其中的酒吧、民族风情公馆、主题会所、私家馆驿等为古镇增添了新的现代元素。

  每到古镇举办音乐节,王朝英最爱干的事莫过于踱行到音乐广场,看看热爱音乐的年轻人“舞刀弄枪”。这些兴致沓来的“音乐人”并非全是专业歌手或乐手,很多人在报幕时会附上自己的工作,有公务员、外企职工、保险师、医生、老师……

  “平乐很老吗?也新得很。”王朝英说。他说的“新”不仅是那些充满现代元素的“新鲜”,还有契合古镇历史文化开发的“新”投资,新建设。离他家不远,占地200余亩,总投资超50亿元的“平沙落雁二期项目”已开工在建。

  平乐不老,古镇不老,古与今、旧与新、历史与现代,都在古镇交融交错,这些成都人心灵度假的地方,在安静中写就它们的快慢行板。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