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红头文件的党委书记
秦银科说,从二十几岁扎根熊口,半个世纪的梦想不断升级,从“吃饱饭,穿暖衣”,到“住上二层楼,走的水泥路”;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而实现梦想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始终牢记“群众”二字。
以棉花生产为主导产业的熊口农场,到1985年积累起近千万元的资金。手上有了钞票,好几位顶头上司指示秦银科,办罐头厂、办麻纺厂,但他没有动静。“农场要办工业,但不能脱离农场实际,熊口是种棉花的,要办就办棉纺厂。”他顶住压力,办起了棉纺厂。
后来,领导都说幸亏老秦顶住压力,没有建麻纺厂,不然全亏了。秦银科说:“那是全场农工的血汗钱,谁也亏不起。”如今,棉纺厂已发展到10万锭规模,成为熊口农场的骨干企业。
农垦企业一度经营不景气,刮起了一场将资产变卖给私人的“改革”风,有领导要求秦银科卖拖垃机,他坚决不从,上面派人来检查,他把集体的拖拉机藏起来,说“卖了”。他说,大不了摘他的乌纱帽,退官为民。
熊口农场是县团级单位,秦银科当书记的时候,却不爱开会、不爱发文件,除了传达上级精神和任命干部以外,几乎没有发过红头文件。但是,他的笔记本却不少,他调研了解的事况、安排的工作,都会记在本子上。农场干部怕他掏出本子,一翻本子,就会一项一项地兑现工作有没有落实到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