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提示
当雷电发生时您如果还在户外,要注意下面几点:
不宜在山顶、山脊或建筑物顶部停留。
不宜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架空金属体以及铁路轨道附近停留。
不宜在室外游泳池、湖泊海滨游泳。不宜在孤立的大树或烟囱下停留。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
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金属工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
应迅速躲入有防雷设施保护的建筑物内,或有金属顶的各种车辆及有金属壳体的船舱内。
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应立即双膝下蹲,向前弯曲,双手抱膝。
如果雷电发生时您正在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附近,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宜在建筑物朝天面上活动,因为当朝天平面发生直接雷击时,强大的电流可导致人员伤亡。
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紧闭门窗,防止危险的侧击雷和球形闪电侵入。
家庭使用电脑、彩电、音响、影碟机等弱电设备不要靠近外墙,雷电发生时最好不使用这些设备。
□揭秘
监测雷电指导电力抢修
雷的数量如何统计?
6月启用新系统“捕雷”
昨天打了多少个雷,这竟然也能统计,是靠人工数的吗?还是用什么专业设备监测出来的?
国网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工程师李春生昨天告诉了记者答案。自今年6月1日起,北京电网新一代雷电监测系统投入运营,使得精确“捕雷”成为现实。昨天的落雷数量,就是该院根据雷电定位系统统计的。而这个系统的运行,目前李春生在负责。
李春生介绍说,这套监测系统设计的初衷是保障电网安全,但客观上起到了精确统计雷的效果,在它的实时监控下,北京市哪儿落雷、什么时候落雷、落了多少雷,全部一目了然。
进入新世纪之后,电力系统对雷电的监测便开始越来越借助科技手段。到今年6月1日,新一代雷电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后,在李春生的电脑上,就能实时监控全市范围内的雷电落地情况。
怎样保证统计范围?
6个监测站分布北京边缘
雷电监测主要靠的是分布在郊区的6个探测站,而位于南三环的中心站主要负责储存和定位。李春生介绍说,“这6个探测站,就像支在鱼塘里的竹竿,竹竿渔网密布。雷电落在地面上,就像鱼儿进了网,想跑掉,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进一步介绍,6个探测站都可以接收雷电波形,而且接收范围达到几十至上百公里。雷电也是一种电磁波,当有雷电落在地面上,电磁波会沿着地面向360度传播,一旦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探测站监测到,就可以经过系统运算确定这个雷电的位置。
位于郊区的探测站位置还有没有什么讲究呢?李春生说,在能保证通讯、电源、网络的基础上,探测站分布在北京市郊县,从地图上看,在北京市版图的边缘,“这样可以保证几乎不会落下一个雷电,每一个落在北京市的雷电都会被系统精确记录位置和时间。”
为什么要监测雷电?
雷电对电力设备危害最大
在大家的印象中,只有气象部门关注雷电,为什么电力部门也要关注呢?李春生说,主要是雷电对电力部门的影响很大,除了电力部门外,石油、煤炭、航空等系统也都会关注雷电。
与航空等系统关注云对云雷电不同,电力系统关注的雷电,主要是云对地的雷电,也就是我们经常看见的落在地面上的雷电。这些雷电,对电力设备危害最大,同时,也对普通人生命安全危害最大。
李春生说:“我们可能都有这个生活经验,就是一到雷雨天,家里的电灯可能就会‘跳’闪,雷电规模大的时候,家里甚至还会跳闸,这就是雷电对我们电力系统破坏的体现。”
在所有自然因素中,包括大风、大雨、飞鸟等,雷电对供电安全的影响最大。在夏季,一旦因雷电造成供电故障,对市民生活、企事业单位生产,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监测有什么作用?
预防雷电破坏指导电力抢修
“捕雷”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李春生说,主要是为了预防雷电破坏电力设施,同时也为电力抢修提供指导。
“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有效率达到97%。”李春生介绍,现在出现雷电造成的供电故障,不用再派突击队员去一个杆塔一个杆塔地排查了。根据跳闸时间和附近落雷的时间分析,确定排查范围,这个范围会缩小到两三个杆塔之间,大大节约了抢修的时间和人力。
除了指导抢修,现在系统还在进行一个数据积累的工作。北京市某个区域、某条供电线路,在某时间段落雷会比较集中,系统的数据库都能反映出来。
“以前,我们也做一些雷电预防的工作。但那主要是靠老同志的经验,没有精确数据,误差会比较大。而现在有了精确的地点、时间分析,我们再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特点,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线路防雷整治工作,使得有限的防雷设备用到线路防雷薄弱的位置。如果能实现预警,对电网的安全、对我们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都有积极的意义。”
“现在雷电监测系统只是在电力行业内部推广,用以保障用电线路、线路检修工人安全,以及百姓安全用电。”李春生介绍,受益于雷电预警系统,今后雷电活动也可以精确预报了。雷电预警系统可实现对一段时间内极可能遭受雷击的重要电力设备发出警报。目前国家电网的雷电预警系统已经投入试点,北京市也在积极争取加入试点中。
京华时报记者孙雪梅潘珊菊常新
(来源:京华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