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首创并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内蒙古首创并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

2013年08月19日22:51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内蒙古首创并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

  中广网巴彦淖尔8月20日消息(记者张庶卓)记者随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考察内蒙古巴彦淖尔数字加油站点了解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结合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计划”,首创并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建成目前运行稳定、具有独立研发产权的移动数字加油站,实现了由过去的“点线服务”方式向“网面服务”方式的转变,解决了基层农牧民无法获取优秀的文化数字资源的难题,深受群众欢迎。

  敖特更巴特尔年过70的父母在孙子的平面电脑上看着喜欢的蒙语节目(记者张庶卓摄)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记者张庶卓摄)

  巴彦淖尔乌特拉中旗希热嘎查牧民敖特更巴特尔坐在自家的蒙古包里,轻点智能手机,瞬间就下载了他喜欢的电影,敖特更巴特尔年过70的父母在孙子的平面电脑上看着喜欢的蒙语节目,原来自家屋后建起了二级数字加油站提供海量的数字文化信息供方圆几公里牧民随时下载。在杭锦后旗双庙镇的增光村的超市旁,记者看到可随时搬走或收起的移动数字加油站,不少农牧民朋友逛超市顺便下载自己喜欢的数字资源。内蒙古图书馆何砺砻解释说,这种小型、便携式的一体机集服务器、存储、无线WIFI为一体,配合便携式天线。其覆辐射半径达到一公里。据内蒙古图书馆张树杰介绍,“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是通过无线WIFI设备和移动数字加油站设备,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使广大基层农牧民24小时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进行在线阅读、在线观看和离线下载学习观看,满足基层广大牧民文化需求。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400余万农牧户仍然生活在偏远农村牧区。虽然全区基本形成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乡镇(苏木)、村(嘎查)5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由于全区互联网接入只覆盖十二盟市与所属旗县以及大部分乡镇,基层农村牧区基本没有网络,现有的传统定点式数字文化服务方式并不适用于广大的基层农牧民,近1000万的基层农牧民无法获取优秀的文化数字资源,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距离”难以突破。为加强对基层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本着先修路、后服务的原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互联网到达旗县和大部分乡镇末端的基础上,延伸搭建通向农村牧区虚拟网络架构,将数字文化服务送到农牧民家中。通过构建旗县—乡镇(苏木)—村(嘎查)信息传输路径,实现无线网络覆盖,为基层农牧民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全天候数字文化服务。

  据内蒙古图书馆馆长、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主任李晓秋介绍,结合自治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共享工程各级支中心为依托,从去年8月份开始,启动实施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通过分中心工作人员和技术研发团队多次深入基层试点调研、反复研究调试,形成目前运行稳定、具有独立研发产权的移动数字加油站,让优秀的文化数字资源走进草原蒙古包、农区老百姓家,“进包入户”为广大的基层农牧民服务。农牧民对所需数字资源的需求,由“数字文化辅导员”、“数字文化加油员”、“数字文化专管员”逐层汇总上报内蒙古分中心,分中心按农牧民的个性需求订制资源数据,通过网络直接传输到本人。

  目前,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已在乌拉特中旗、杭锦后旗、翁牛特旗等多个农牧区开展“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试点工作。根据试点区域特点,分别提供大量农牧业养殖种植技术方面和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方面的蒙汉文电子图书和视频资料,受到广大基层农牧民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成为一项深得民心的文化惠民工程。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