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渭仙
“小尾巴”总是唤她妈妈
“妈妈,妈妈。”在培智学校里,王渭仙的学生总喜欢这样唤她。她走到哪儿,身后就跟着一串“小尾巴”。每当这时,她的心便会被孩子们表现出的亲昵填得满满的。
2008年以后,学校陆续来了新老师,现在连王渭仙在内一共4名。他们除了负责班上的17名孩子,还要兼教小学的课程。孩子中,最大的17岁,最小的只有9岁。
和普通教师只专注授课不同,特教老师还要承担起照顾学生生活起居的责任。为了让孩子们及时换上干净的衣裤,王渭仙常年为孩子们备着衣服、裤子和鞋子;孩子去医院,她也常常帮着垫付医药费。正是这样的关爱,逐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
班上年纪最大的孩子如今是王渭仙最得力的小助手,不但生活能够自理,还改掉了许多坏习惯。四年前,父母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把他送到培智学校时,他没少让王渭仙操心:抢别人的东西,把同学的被子塞进尿桶,老师批评他,他就喊着要跳楼自尽,或者躺在地上耍赖。但王渭仙始终没有放弃他。
孩子们平常显得有些木讷,但他们的感情纯真,会不时做出一些贴心的小举动来。每周一,王渭仙的桌子、抽屉里经常会被不知什么时候放进去的糖果、饼干填满,这些都是孩子们返校时特意带给她的。每回看到孩子们“炫耀”着哪个东西是自己送的,她就特别感动。
希望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家家(化名)爱赌气,因为语言障碍,上课发言少,但字写得很好;小微(化名)来自单亲家庭,是个很喜欢画画的女孩;兵兵(化名)很顽皮,以前走路经常摔跤,现在通过康复训练,肢体协调能力有所提升,还学会了叠被子……
虽然这些孩子的智力发育相对迟缓,但王渭仙还是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多年的特教经历,使她早已习惯了每天重复培养孩子吃饭、系鞋带、上厕所之类的基本生活技能。即使孩子第二天起床把之前教的全忘了,她也会耐心地再教,直到孩子们记住。
王渭仙曾经教过一个小女孩,生活不能自理,整天蓬头垢面。王渭仙把她安顿在班上,周末还接到自己家里照顾。4年后,这个孩子不但学会了生活自理,而且还会做简单的加减法计算,认识了三四百个汉字。之后,她进了普通学校,现在已经有了工作,能够挣钱养家了。
20年来,王渭仙教过的智力障碍学生有150多名,他们毕业后有不少人升入高一级学校就学,有些被当地企业招聘录用,有些外出打工,还有些在家务农,实现了自理自立。
王渭仙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这些“折翼的天使”。她向人们证明,只要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爱心,“折翼的天使”也可以走出自己的路。(衢州日报记者 严蓓蓓 本报记者 严红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