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急躁浮躁暴躁成通病【3】--人民日報記者個人空間--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記者個人空間>>人民日報記者王珂報道集>>通訊

警惕,急躁浮躁暴躁成通病【3】

杜海濤  崔  鵬  王  珂

一些人在求學、升職、掙錢方面傾向於“抄小道”,一些官員惦記著位子,熱衷制造“短、平、快”政績 引導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不斷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  “三躁”不獨今天才有,也不獨中國有。
2012年04月09日09:48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3.

  回歸理性,促進公平,讓每個人都摸得著實惠、看得見希望


  在逐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的過程中,應注重賦予每個人平等的機會。引導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不斷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

  “三躁”不獨今天才有,也不獨中國有。不少發達國家在轉型期也曾遇到過。

  對個人來說,“欲速則不達”,如果過分依賴投機取巧而不是踏踏實實做事,不願意坐下來用功,卻在幻想中放大欲望,日日心神不寧,時時焦慮不安,到頭來,“三躁”肯定會對工作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對整個社會來說,“三躁”會影響經濟發展的質量,破壞社會和諧,甚至產生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上海一家金融企業工作不到一年的張紀偉表示,雖然走捷徑能較快實現眼前的目標,卻無助於個人能力的根本提高。他說:“上研究生時,導師不止一次給我布置課題,但是每次都因為校外實習等各種事而淺嘗輒止,沒有好好地把學術研究做下去,而是草草了事。每次都是到交稿前幾天,才拿東拼西湊的論文應付導師。現在,每當工作中碰到困難,我都特別后悔。‘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當時能踏實一點,把基礎打牢一些,現在工作上肯定會少一些困難。”

  北京大學教授夏學鑾認為,對“三躁”情緒,個人需要主動矯正,社會更需要理性化回歸,鏟除其生存土壤。要逐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同步”等問題,讓每一個人都能摸得著實惠,看得見希望和未來。

  ——遏制個別領域非理性暴漲、輕易獲取暴利的情況,營造鼓勵人們勤勞創業、勞動致富的社會氛圍,壯大實體經濟。政府部門應當用好財政、信貸、稅收等政策,為人們干實業、做實事創造良好環境。

  ——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是消解社會浮躁情緒的重要途徑。要以工資改革為核心,提高勞動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讓再分配環節更趨公平,降低基尼系數,提高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強勞動致富的信心,壯大中等收入者隊伍。

  ——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社保建設,為人們織就牢靠的“安全網”,並讓進城農民市民化。逐步解決社保、醫療、教育、住房、城鄉二元化等問題。

  ——堅持循序漸進,協調發展,遏制“政績急躁症”。一個地方的發展,既有短期目標,更要有長遠規劃,實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能一屆領導一個思路,亂提口號,各搞一套。領導干部應當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同時,應不斷完善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體制,防止“政績急躁症”留下無窮后患,貽害子孫后代。

  中山大學教授王寧認為,社會要有序,一定要有一個關於“什麼是正確行為、什麼是不正確行為”的正常評價體系,並按照這種體系對社會行為進行評價。當下,一些人通過損害、侵佔他人利益獲取個人財富后,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反而成了其炫耀的資本。必須改變這種錯位的激勵機制,完善制度保障,推進公平正義。約束、打擊投機取巧的生存空間,制約潛規則,推動人心向善,讓“好人有好報”。

  我國仍處在一個經濟社會劇烈變動期,作為個人,要從現實條件出發,更切實際地設定目標、擺正位置,不能跟著感覺走。如果感覺到自己心態比較急躁、浮躁、暴躁,就要靜下心來理性分析。工作要講效率但不能急於求成,而是要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提高效率。如果每個人都踏踏實實做人、扎扎實實做事,就能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

(責任編輯:財經實習、聶叢笑)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