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微博快報

千裡之外,努爾找到了他的歸屬

2017年02月20日15:55 | 來源:人民微博
小字號

努爾艾合買提·買買提在辦公室裡辦公。(李芳芳攝)

2016年2月25日,葉城縣烏吉熱克鄉村民在返青的麥地裡追肥。2月底,新疆北部冰雪尚未消融,而南疆塔裡木盆地已是春風和煦。在葉爾羌河流域的喀什地區澤普縣,萬畝馬鈴薯高產示范園區正在搶種馬鈴薯,在更靠南的葉城縣境內,冬小麥也已陸續返青,春耕工作正有序展開。(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攝)

對努爾艾合買提•買買提來說,曾經的夢想就是去北疆打工掙兩三萬元錢回來蓋房子,買一輛摩托車,再買幾頭牛。而今,來自新疆西南邊陲葉城縣的努爾離家已經整整四年了。而立之年的他,完成了人生的一記漂亮轉身,成功背書了你我能想到的諸多品格。

“我現在掙得還不算多,但我非常滿意。我學了很多想法,以后中國怎麼發展,新疆怎麼發展,我們維吾爾族干什麼,”努爾說。他像哥倫比亞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干淨的眼神裡滿是好奇和熱情。

葉城縣地處西藏和新疆交匯處,與西藏阿裡地區交匯﹔總面積3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半個寧夏。而對於生活在葉城縣農村的很多人來說,過去連縣城都很少去,更何況遠在260公裡之外的喀什,1500公裡之外的首府烏魯木齊。而從烏市到北京駕車距離在3000公裡以上。

努爾回憶,過去在葉城很少能見到漢族人,常能聽到有人說漢族人佔用他們的資源,慢慢地自己也這麼覺得。但出來之后發現,“漢族人並沒有讓我們不高興,春節還叫我們一起吃飯。”

初來乍到 小試牛刀

努爾一家人在葉城世代以務農為生。他本以為自己將重復父親的生活直至終老。

十八歲那年,他跟隨父親在烏魯木齊生活了半年時間。再回到葉城,他的想法有了些許轉變。全家人一年一萬元的收入,除去吃穿用度,如果生病住院,連第二年買種子的錢都湊不齊。“父親勞作一輩子,銀行裡也沒有多少存款,”努爾說。

2013年初,他得到一個工作機會,到位於新疆腹地的瑪納斯縣旱卡子灘鄉的新疆晶鑫硅業公司工作。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想著就出去干兩年,掙點錢再回家繼續種地。但來了之后,他很快適應並喜歡上了這裡的生活。

葉城位於葉爾羌河畔上游,緊連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是古絲綢之路南道的重鎮。全縣50多萬人口涵蓋了13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人佔了93%。而作為絲綢之路北道重鎮的瑪納斯縣素有烏魯木齊“西大門”之稱,全縣28萬人口包含了漢、回、維吾爾等32個民族,其中漢族佔了82%以上。

“在老家種地,每天忙12個小時也才掙50多元錢,現在(新來的工人)每月4000多元錢,吃住在公司,生活很輕鬆的,”努爾說。

努爾剛開始做加料工人,勤奮好學的他很快進入公司管理層的視線。晶鑫硅業行政部部長李瑞峰說,有一次工廠意外失火,努爾想都沒想抄起滅火器就沖向現場,身在現場的他當時就看中了努爾。正趕上當時公司員工中近一半都是維吾爾族,努爾可以擔任維語翻譯。而努爾后來証明了自己不僅能做翻譯,更是工人們——尤其是維吾爾族工人——和公司管理層之間的一座橋梁。

2013年經濟形勢十分不錯,各大公司都在招人,晶鑫硅業也遇到了用人缺口問題。那時,努爾剛來人事部不久,主動提出自己可以回老家葉城招人。

他回到家鄉招兵買馬,但村民們並不相信,每月掙到四五千元這樣的好事能攤到自己頭上,擔心到時候活干了,錢拿不到,很多人望而卻步。努爾手裡拿著公司的工資表,為鄉親們立下軍令狀:如果能保証認真工作還從公司那裡掙不到錢,他全權負責。

最后,他帶了21個人回到公司。這些人很快成了當地農民外出務工的代表,家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剛開始是公司花錢出去招人,現在會有人主動上門應聘,” 努爾說。2014年初,公司僅維吾爾族工人就有兩三百人,是13年初的五倍還要多。

現在,有很多努爾招來的工人賺到錢就回南疆老家了,而他正打算著把六歲的兒子接到北疆接受教育。過去的努爾覺得上大學沒有用,浪費錢,學習回來一樣沒有工作。但現在他不這麼認為了,“新疆有很多機會。哪裡工作難干,哪裡就有機會。”

“我希望你好”

努爾剛到瑪納斯時,隻能聽懂一點點漢語。李瑞峰擔心語言問題會影響他日后的發展。他送給努爾一本《新華字典》,還常常教他學習報刊和電腦。

努爾沒事就看書,成天拿個小本兒,不停地問同事。剛開始拿維語記筆記,后來李瑞峰建議他用漢語記,這樣還能及時糾正錯別字。“私下接觸多了,覺得小伙子人真不錯。”

“他(李瑞峰)是漢族,我是維吾爾族。他很信任我,常和我交流,我們之間沒有任何隔閡。慢慢地,我理解了民族團結,各個民族互相信任,才能團結起來,”努爾對《北京周報》記者說。

目前,新疆晶鑫硅業有限公司有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滿族、蒙古族、東鄉族、保安族等八個少數民族工人。各族工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雖然工作生活都在一起,卻很少交流,喝酒打架事件也時有發生,員工流失率很高。

“當時廠裡每天都能發生幾起打架事件,公安局的人都頭疼,”努爾回憶說。

公司下決心整頓生活區,雖然常開大會強調紀律,但成效有限。“努爾常常找工人開小會,工人從被動執行變為主動參與制度建設,感到很新鮮也很高興,”李瑞峰說。

2014年,新疆自治區“訪惠聚”工作拉開序幕,這場涉及20萬名干部深入基層的活動覆蓋了全疆8000多個村。據天山網報道,這次“訪惠聚”工作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廣、人員之多、與群眾聯系之密切、面對問題之復雜、任務之艱巨,在新疆歷史上為首次。瑪納斯縣也選派干部到晶鑫硅業開展工作。

與此同時,努爾被調入后勤部門負責宿舍管理。公司中高層經過多次討論研究,決定將各民族工人宿舍岔開安排,徹底改善宿舍管理問題。

李瑞峰認為,穿插安排工人住宿,大家在一起互相學習,學習語言、了解南北疆的差異對民族融合非常有利。

但要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於宿舍過去沒有明確的管理辦法,住宿人員基本處於自由散漫狀態。努爾拿到實施方案時感到很頭疼。宿舍一千多人,十天之內要完成任務。雖然感到壓力很大,但公司的堅定決心讓努爾心中有底氣:“不管是誰,隻要住進宿舍,就要聽我安排。”

努爾盡可能公平對待每一位工人,這樣大家心裡才能平衡。他和四名宿管人員連軸轉了六天一夜,按照民族、級別、婚姻狀態等標准完成了調整工作,結束了過去住宿無專人管理的混亂狀態。

現在大家上下班交流變多了,在尊重各自信仰的基礎上,也在學著互相理解。“以前工作沒做到位,各個民族自行扎堆,大家互不交流,”努爾告訴本刊記者,“在葉城的時候,我們也經常說要民族團結。但是那邊都是維吾爾族,我們也還是不懂。”

“以前缺失了工人服務工作,有些人生病了也硬扛著,”李瑞峰說。而努爾常常找工人們聊天,有時間還一起彈彈冬不拉,時間長了,大家有事都找他。工人有任何需求,他第一時間向上反映﹔公司有任何安排,工人們也能夠通過努爾及時知曉並執行。

努爾用心滿足每一位工人的生活需求,盡可能為他們爭取好的住宿條件。“我們的工作說實話還沒到位,”努爾說。他希望能建一個公共浴室。一天下來,工人的衣服鞋子放在樓道,宿舍異味很重,尤其是夏天。有了公共浴室,工人下班可以洗完澡把工裝留在浴室再回宿舍。

在新疆,各個公司都有不少少數民族員工,像努爾這樣能夠真正理解民族團結,具備不同民族員工管理經驗的人才很有市場。其實,從2013年開始就有其他公司想要高薪挖努爾,但他覺得“公司像家一樣。”他很感恩公司對他的培養。“現在公司需要我,我到其他地方去,這不是‘兒子娃娃’的事情。”

2017年,他計劃請漢語老師為公司的維族員工提供漢語培訓。不僅為了溝通方便,更考慮到如果公司今后啟用更多的機械操作,少數民族工人的技術也能夠及時更新。

“我們現在八小時上班時間,每天拿出兩個小時學習不是難事,”努爾算著每天24個小時怎麼分配,好像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人沒有壓力不發展。自己要努力,機會自然就多了。”

他原本打算買房子定居下來,但聽說瑪納斯縣為了鼓勵大家在南城中華碧玉園區經商,前五年租金全免。跟妻子商量后,他們決定先創業再買房。2015年努爾開了自家的飯館,上下兩層樓,經營維族面食,主要由妻子打理。

得知努爾要創業,李瑞峰全力支持,並建議公司也給予最大的支持。他為有這樣一位民族兄弟感到驕傲。理由很簡單,“我希望他好,”李瑞峰說。 

(責編:喬外、李小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