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強國新聞>>新聞熱點

博物館藏,歷史長廊:科爾沁大草原的史前文明與戰爭

2017年07月19日10:34 |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小字號

科爾沁史前文化博物館史前人類生活景象 人民網黃玉琦 攝

  人民網通遼7月19日電 在通遼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鎮的科爾沁史前文化博物館裡,隱藏著科爾沁大草原史前人類的故事。這裡有安定與祥和,也有沖突與戰爭。

  7月18日下午,“尋找草原英雄”2017中外大學生內蒙古之旅團隊來到了科爾沁史前文化博物館哈民史前聚落遺址。這裡總面積25萬平方米,是距今約5600年至5200年前、迄今為止在內蒙古乃至東北地區面積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期大型史前聚落遺址。目前,遺址發掘清理面積已達5500多平方米,出土精美玉器、麻點紋陶器、骨角蚌器等千余件珍貴遺物,遺址規模之大、保存之好、現象之復雜奇特、出土遺物之豐富在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史前考古中都極其罕見。2011年哈民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審核並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評為“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哈民遺址的考古發掘,填補了我國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空白,對復原史前人類生活原貌,研究古代玉器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走進博物館,首先見到的是一副宏大的哈民史前聚落遺址圖畫。畫中描繪的景象都是根據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等研究發現的史實而繪制,充分地表現了史前人類的生活狀況。從圖畫的右下方可知,當時的人們已經可以制作陶塑。通過觀察出土的陶塑的表面顏色可以發現,他們已經可以高溫煅燒陶塑制品,這讓我們不禁感嘆史前人類的智慧。再看圖畫的右上方,當時的人們已經可以種植、養殖、捕魚。畫面的左側的人們正在狩獵。而畫面的正中央則是祭祀的建造。將這些細節連接起來,我們便可以想象到:當時的人們剛到這片土地時,首先安頓房屋,然后各自承擔不同的任務——種植、捕魚、制陶等。在完成了各項工作后,部落的所有人聚在一起,開始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作物豐收,一片祥和景象。

  在圖畫右手邊的出土文物展,我們可以看到出土文物的主要材質是陶,其中可見少量玉器。而科爾沁地區的地質構造並不盛產玉石,由此可知,這些玉器主要來自於貿易交換,這也為當時的幸福生活畫面增添了更多的生氣和色彩。

科爾沁史前文化博物館哈民遺址出土現場 Peter 攝

  走出博物館不遠處,便是這裡最著名的展廳——哈民遺址出土現場展。這裡到處可見10-20平米的房屋遺址淺坑,深度都大約1米。其中,最大的房屋遺址淺坑也不過40多平米。房屋面積之所以相對現在較小,是因為根據考古發現,當時的人類身體尺寸明顯小於現在。在這些淺坑中,離我們較遠的一處非常得引人注目,因為其中埋藏了幾十具人類骸骨。根據考古學家的調查分析,這些骸骨大都是3-30歲的婦女和兒童。而導致這個淺坑出現大量骸骨的原因通常有2種——洪澇災害或戰爭。而科爾沁平原在地史時期地勢平坦,無明顯高山,因此並不容易發生洪水災害。而淺坑內骸骨旁有明顯的掙扎、抓撓的痕跡,由此可知,更有可能是戰爭所致。由此可以想象到這樣一幅畫面:部落的人們一直過著幸福安定的生活,突然一天,其他部落遷徙至此,為了爭奪土地,男人們投入戰斗,留下婦女和兒童在房屋裡。趁著男人不注意,外來部落俘虜了這些婦女兒童,並將她們關在一個房屋內,放火燒屋。在這一過程中,有婦女在掙扎,試圖逃離房屋,但最后失敗。

  縱觀整個科爾沁史前文明博物館,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些遺址、文物和圖畫的背后,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可能安定幸福,可能戰爭破敗。而博物館作為一扇大門,給了我們通往歷史長廊的可能,追隨它便可以了解科爾沁大草原上更多的興衰故事。

  “尋找草原英雄”中外大學生內蒙古之旅活動由大唐風韻影視有限責任公司、人民網強國論壇、CCTV發現之旅頻道、美國ICN國際電視聯播網等單位主辦,組織中外大學生代表走進內蒙古,親身體驗內蒙古自然風光及歷史文化。在通遼,他們還將參觀遼河公園、科爾沁博物館等。(黃玉琦、蔣壘、龔雪、喬榕榕)

(責編:賈蔚雯、黃玉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