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碭山梨的成功路

人民網9月16日北京電(記者 崔澤昊) “碭山梨,皮兒薄,落到地上找不著。”這句民諺說的就是我——安徽碭山酥梨,掉下來摔破了皮,化成了水,落地無渣,堪稱“天下一奇”。今年碭山採梨節於9月15日至10月15日舉辦。同時,由人民網主辦的融媒體碭山行活動也同步啟動。來到碭山的主流媒體與網絡“大咖”們都對作為酥梨的我是如何遠銷海內外,變成一名“網紅”大感到好奇。大家且聽我慢慢道來。
碭山梨:我出身名門,篩選嚴格
我的家鄉是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這裡曾經是黃河的流經地,1855年黃河改道后形成以沙質和沙壤質為主的土壤是碭山酥梨酥脆爽口的秘訣﹔這裡擁有近百萬畝連片生態果園,是吉尼斯紀錄保持者,百年以上的古梨樹有6萬多株﹔這裡年產酥梨15億斤,被稱為“中國梨都”。
碭山採梨節(崔澤昊 攝)
今年年初,我們用上了自動光電酥梨分選系統。酥梨採摘后被運到酥梨分揀中心,利用透視技術進行“體檢”,按果品大小、形狀、顏色、缺陷進行全面分級。
自動光電酥梨分選系統
碭山梨:我百變多樣,傳統現代融合
酥梨除了直接吃,經過深加工后美味更持久價值更高。酥梨可以制罐頭,便於長時間保存。不過最受歡迎的還是被制成梨膏,清肺止咳,《本草綱目》中都有記載。一斤梨膏需要28到30個酥梨,熬制17個小時左右才能得到。
梨膏制作過程(崔澤昊 攝)
碭山梨膏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堅持研發創新,與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力爭在安全上、品質上、口感上、保健上進行反復的研討與開發,利用碭山的樹、果、葉、干進行深加工產業研究和產業化,進行技術轉化。
碭山梨:我是網絡紅人,互聯網助扶貧
本次融媒體碭山行的網絡“大咖”侯寧老師提到,傳統農業如何轉型成功十分重要,依靠傳統的農業貿易模式在當今網絡時代勢必不能走得更久更遠。現在酥梨走出碭山更多的是依靠微商、電商這條路。碭山建立電商大廈綜合服務機構,內部包括蜂巢眾創空間、創客商務中心、電商人才公寓等重要組成部分。利用互聯網、物流網打造出碭山果蔬產業一體化運作能力,實現“身在天涯、創業碭山”的電商雙創模式效應。
電商琅琊閣辦公區(崔澤昊 攝)
碭山縣良梨鎮良梨村是一個典型的“微商村”,依托國家“電商”進農村政策,大力發展電商、微商,全村9000多人,就有2200多人從事電商,年銷售額約8000萬元。良梨村的電商扶貧驛站叫做梨農公社,包括一個電商運營區和一個梨膏加工生產線,建設完成后將帶動貧困群眾70戶。採取“優勢產業+基地+貧困戶”、“手工經濟+扶貧車間+貧困戶”、“鄉村旅游+公司+貧困戶”等模式,同時提供農產品信息發布、線上線下銷售等便民服務,助力產區變園區、果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
碭山梨:我走遍國內外,物流是后盾
產品豐富、營銷用心,還要依靠強大的物流團隊才能把我們銷往各地。碭山微谷電商物流創業園總投資1.5億元,佔地40畝,建設內容包括:倉儲、冷庫、綜合辦公樓、農產品展廳等。創業園主要用於電子商務農產品銷售及服務。目前中通、國通、百世、德邦、宅急送、天地華宇等多家物流快遞公司已經入駐園內,當地多家電商微商品牌已經入駐運營。冷庫鮮果庫容量可以達到3000噸,以集採分銷的方式,滿足廣大電商微商的需求。
微谷電商物流創業園計劃2018年6月全部竣工,全部運營后,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1億元,利潤1.6億元,安置300人就業。
碭山縣梨農(崔澤昊 攝)
金秋時節,梨滿枝頭。做“網紅”,碭山梨是認真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