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先扶志 張家口蔚縣著力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靠著牆根晒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是不少貧困戶的真實寫照,“等靠要”思想嚴重影響到扶貧項目的實施,“精神貧困”讓一些貧困戶陷入“越扶越貧”怪圈。
近年來,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積極創新舉措,通過開展“自強做人·自立做事·講誠信·懂感恩”大比評、設立愛心超市、成立鄉村夜校,有效激發了貧困戶內生動力,為破除“等靠要”思想難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參考方案。
開展“自強做人·自立做事·講誠信·懂感恩”大比評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蔚縣白庄子村距縣城63.5公裡,被萬畝大山阻隔,是全縣著名的深山村,系全鄉19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自古就有“白庄子不洗衣”的民間流傳。“窮就窮吧,反正村裡都一樣。”是很多村民的共同想法。
按照張家口市委的要求,每個縣委書記都要深度解剖一個深度貧困村。蔚縣縣委書記梁昆把白庄子村作為自己的定點幫扶村,與駐村工作組走家入戶,深入一線,最終確定了“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的總體工作思路。
有了思路,就有了方向。針對白庄子村的實際情況,駐村工作組組織村民開展“自強做人·自立做事·講誠信·懂感恩”大比評主題活動。
貧困戶田文寶被評為清潔衛生星、貧困戶發展生產示范戶和感恩愛黨示范戶。圖為田文寶家門上的標志牌。全森 攝
每家每戶的門上都有一個標志牌,上面有家庭基本信息和星級評比結果。這是在大評比主題活動下開展的“四星四戶”評選活動,分別是勤勞致富星、尊老愛幼星、文明誠信星、清潔衛生星,以及脫貧光榮示范戶、貧困戶發展生產示范戶、感恩愛黨示范戶、環境衛生最差戶。
針對貧困戶大多年齡大、文化素質較低的實際,村委會給每個貧困戶發一台mp3播放機,播放當地方言演唱的戲曲、音樂,期間間斷性地播放扶貧脫貧政策及“四星四戶”評選細則。
大評比活動開展以來,殘垣斷壁消失了,蓬頭垢面不見了,麻木茫然的眼神也有沒有了,村道上干淨整潔,屋裡炕上生機盎然,幸福的笑容挂在每個村民的臉上。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得到有效激發,精神扶貧家喻戶曉,脫貧光榮深入人心,自主脫貧形成主流。
精神面貌提升了,白庄子村順利推行了有機蔬菜種植、養牛、服裝加工與技能培訓、公益崗位就業等項目,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增收脫貧。
設立愛心超市:活動換積分,積分換物品
與白庄子村惡劣的地理條件不同,西窯頭村地理位置條件優越,村庄前面水波蕩漾,綠水環繞,生態條件優越。相同的卻是“等靠要”思想嚴重,貧困戶寧肯受窮也不願出力。
一方面,西窯頭村樹立反面典型,將扶貧對象分門別類,有“子女不孝型”“吃喝浪費型”“不求進取型”“家庭不和型”“賭博酗酒型”“游手好閑型”等。通過道德倫理講座幫助群眾改掉惡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重新樹立價值現、扶起脫貧的志氣、挺起脫貧的腰板。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好家庭”、“好媳婦”、“致富能手”、“最美庭院”等各類評選活動樹立正面典型。
村民衛生評比獲得積分卡。蔚縣扶農辦供圖
同時西窯頭村設立了愛心超市,由愛心機構將物品放入超市,並派專人管理,根據群眾需求調貨、補貨﹔村委會制訂“愛心超市”相應運行辦法和管理機制,積極推行“積分改變習慣、勤勞改變生活、環境提振精氣神、全民共建好鄉村”的模式,從產業發展、自主創業、政策知曉、家庭衛生等方面對貧困戶進行考核打分,以“活動換積分,積分換物品”等形式換取所需用品。
“愛心超市”的運行,不僅給脫貧攻堅工作增添了新活力,將現實表現與積分兌換相挂鉤,喚起了貧困群眾的“精氣神”,增加了脫貧攻堅的有效手段,將精神引領和物質獎勵結合起來,有效激發貧困戶“比著干”“爭著干”的內生動力。
農民講習所之大南山鄉村夜校:用文化燭火點燃脫貧夢想
蘇官堡村的情況略有不同。近年來,因為村級班子渙散,多年遺留的問題得不到解決,矛盾越積越深,干群關系十分緊張。村民自掃門前雪,對村裡的發展不關心,不參與,使一座原本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村庄變得民風低迷頹廢,村民們怨聲載道。駐村工作組通過入戶調研,同樣決定從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發力。
駐村工作組面臨的首要難題就是如何獲得村民的認可。蘇官堡村有唱秧歌戲、開展社火的傳統,近幾年卻因為沒有資金,一度斷檔。針對這一現狀,工作組成立了秧歌社和廣場舞隊,購買了樂器、桌椅板凳、光盤和衣服,並舉行了隆重的挂牌儀式。看著工作隊真真切切的為村裡辦好事,村民熱情高漲起來,昔日灰塵滿屋、泥土遍地的文化廣場現在變成了唱秧歌、跳廣場舞的歡樂海洋。
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也打開了百姓的心扉,村民們主動找工作隊表達缺信息、缺技術、缺資金等訴求。了解到實際困難后,工作組成立了大南山鄉村夜校,率先在全縣挂起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的金字招牌,為村民購買了桌椅板凳,制作了文化牌匾,制定了蘇官堡民約,對村民進行政策、技術、技能全方位宣導和培訓。蘇官堡發展歷史、蘇官堡革命烈士郭樹柏事跡、扶貧政策、新養殖品種和技術等都成為夜校的培訓內容。每次講課,村民們都早早的來到夜校等待,生怕漏掉絲毫內容,講課時神情專注,課后都要討論好久才肯離去。
為讓夜校授課常態化、正規化,蘇官堡村還與多家科研院所和專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給培訓村民定做了學習的書包和筆記本,制定了規章制度和培訓時間。對有種養殖技術需求的村民進行集中,專業和經常化培訓,對有一定勞動能力且有外出就業的村民進行針對性的技能培訓。
夜校似乎成了全村村民的百寶箱,這個僅僅擁有五十多張座位的小小教室,就像燭光一樣逐漸照亮村庄的每一個角落。(文/人民網 全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