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強國新聞

“康德哲學與人類未來”國際學術會議在北京大學召開

2019年06月10日08:29 |
小字號

隨著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新興科技的崛起,今天整個人類社會面臨的不確定性與挑戰或許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刻。康德關於人類認識能力的原理是否會被人類未來的發展所顛覆?抑或,康德關於人類歷史發展大勢的那些構想能否得到某種程度的印証?2019年6月7日上午,“康德哲學與人類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暨康德哲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陽光廳舉行。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80位代表正式參與,其中包括來自美國、德國等著名科學院的院士和享譽中外的康德專家。除正式代表外,出席會議的還有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師生以及康德哲學愛好者。

會議現場

開幕式上,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張志偉教授,德國康德協會主席曼弗雷德·鮑姆(Manfred Baum)教授,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趙敦華先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蔣玲(Katrin Buchholz)女士,中文版《康德著作全集》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李秋零教授,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陳小文編審等嘉賓出席會議並分別致辭。開幕式由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仰海峰教授主持。

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致辭

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仰海峰教授主持

王博教授代表北京大學致辭。首先,他對各位嘉賓、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對康德哲學專業委員會的成立表示祝賀。接著,王博教授回顧了北京大學的康德研究傳統,解讀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與康德哲學之間的聯系。最后,王博教授肯定了康德哲學超越時空的價值,強調了當今時代探討面向人類的共同話題時康德哲學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意義。同時,他預祝會議圓滿成功。

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長張志偉教授

張志偉教授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回顧了康德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研究史,他表示,在北京大學成立康德哲學專業委員會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與此同時,張志偉教授高度肯定了本次國際研討會主題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希望通過本次會議,哲學中的一些大問題能夠重新回到哲學工作者的視野之中。

德國康德協會主席曼弗雷德·鮑姆(Manfred Baum)教授

曼弗雷德·鮑姆教授分析了康德思想的世界性,回顧了自己15年前在北京參與康德道德哲學大會時的經歷,以及當年關於成立一個中國康德協會的倡議。他代表德國康德協會對本次會議的召開和中國康德哲學專業委員會的成立表示祝賀。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趙敦華先生

趙敦華教授從啟蒙的角度梳理了康德哲學與五四運動的關系,回顧了中國的康德研究歷史以及康德哲學專業委員會成立的始末。趙敦華教授向老一輩康德研究者表達了敬意,也對中國未來的康德研究表達了願景。他希望,中國康德研究的新秀能讓中國學人更加深入地理解代表世界文明成果的康德哲學,也向世界展示中國康德研究和西方哲學研究的新精神、新面貌。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蔣玲(Katrin Buchholz)女士

蔣玲女士從一個外交官的角度分析了康德哲學與人類未來之間的關系。她認為康德對人類自由和尊嚴的理解時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康德哲學在多邊主義的文化外交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中文版《康德著作全集》主編李秋零教授

李秋零教授向學界同仁介紹了自己已經完成的工作以及后續研究計劃,並表示,希望中國學者能深入地研究康德哲學,從康德哲學中汲取思想去觀察社會、理解世界。在李秋零教授看來,康德哲學不僅僅是研究對象,更是分析現實世界時可供學習的榜樣。他指出,康德不是教給人思想,而是交給人怎樣去思維,如何像康德那樣去思維、觀察這個世界是康德專業研究委員會面對的任務。

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陳小文編審

陳小文編審從出版的視角系統梳理並回顧了康德哲學研究在中國的發展。他把康德著作的出版和翻譯分為四個階段。他指出,康德作品的第一本中文譯本,是商務印書館1914年出版的由德國漢學家尉禮賢和他的學生周暹共同翻譯的《康德人心能力論》,新中國成立后,康德研究日益深入,1979年到1999年間,由專業學者翻譯出版的康德譯作已多達約16種。2000年以后,康德哲學研究學者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個時期有李秋零完成的《康德著作全集》的翻譯、鄧曉芒完成的三大批判的翻譯,以及王玖興主譯的《純粹理性批判》的出版等。最后,通過對研究狀況的分析,他認為康德哲學在中國的外國哲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其他外國哲學家相比,康德哲學仍然是外國哲學研究中最興盛的領域。

本次學術會議研討主題之為“康德哲學與人類未來”。因康德將自己的哲學理解為不屬於任何一個學派,而始終以世界公民為依歸,以人類為根本目的。康德的哲學超越了時代、語言和文化的限制,對后來的哲學、科學乃至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響。在他身后的兩百多年時間裡,人類的科學知識、技術水平、社會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文學藝術形式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們卻依然可以通過回到康德的核心洞見上來找到理解世界的有益啟示。在為期4天的會議中,專家學者將主要圍繞五個專題進行探討和對話交流:(1)康德理論哲學﹔(2)康德實踐哲學﹔(3)康德美學、目的論、宗教哲學和歷史哲學﹔(4)康德哲學與人類的未來﹔(5)康德哲學與東方思想。會議共將有70場發言,包括10場主題演講和分組會議。

會議現場

據了解,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於2018年批准成立了“康德哲學專業委員會”。為了慶祝該專業委員會的正式成立,也借此增進中國康德研究的交流與國際對話。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主辦了此次會議。 (記者 李秀偉 通訊員 李靖新弘)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薄晨棣、王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