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實體店來襲,中國商家如何應對?

上周,日本雜貨品牌nico and…全球面積最大的旗艦店登陸上海,消費者在門口排起長隊的場面,讓人不禁回想起8月份美國Costco進入中國市場開業首日現場被擠爆的情景。再早些時候,星巴克臻選烘焙工坊中國首店落戶上海,至今還是很多人的打卡地點。
與此同時,曾經輝煌一時的部分傳統實體店鋪正遭遇經營困難,商家選擇關店或閉店改造。一邊是“首店”扎堆入駐,一邊是商鋪抱怨進入“寒冬”,實體店在市場上遭遇的“冰火兩重天”給我們哪些啟示?人民網強國論壇邀請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苗月新、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勞幗齡、知名科技作家陳根等專家共同探討。
國外品牌實體店何以火爆?
據上海市商務委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新進“首店”756家,同比增加74.6%﹔RET睿意德發布的數據顯示,北京2019上半年落地328家首店,第三季度共212家首店落戶,且國際品牌佔比超過前兩季度。
苗月新表示,國外企業將優勢品牌率先在中國市場上布局,正是抓住中國市場全方位開放的有利時機,以期在競爭中獲得主導權。品牌化經營成為這些企業的主要優勢。品牌知名度高,能夠填補市場空白,價格也比較符合市場預期,能夠適應當地的消費文化和市場新變化,自然會獲得消費群體的購買力支持。
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首店”中也不乏中國品牌的身影——如“盒馬鮮生”,海爾智家001體驗中心,“網易嚴選”線下首店等,以“新”“潮”吸引了消費者。“首店”屢受追捧的場面反映出,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品牌的線下實體店,隻要產品有特色、經營差異化、服務重體驗,消費者是認可的。
值得關注的是,“首店經濟”在一線城市的活躍,與北上廣等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商業土壤有關。新經濟時代,人們追新快,退熱也快。勞幗齡提醒,與開店數量相比,未來應更關注經營質量和良性運營。在經歷了開業時人頭攢動的高光時刻后,實體店們還要考慮如何進一步適應本地水土,不急於拷貝復制,以經營的“唯一性”和“稀缺性”,用真正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留住消費者。
未來實體店是否有必要存在?
近年來,“電商”對“店商”的沖擊備受社會關注。傳統的商場的“百貨”“區位”優勢,已經無法與互聯網上的海量產品選擇和快捷物流配送相比。商鋪租金、經營成本、人工成本上升導致利潤壓縮,沒有建立有效的數據庫和溝通渠道對客戶價值進行深度挖掘等,也加劇了傳統實體商鋪的困境。
專家指出,互聯網應用普及進入新階段的當下,互聯網用戶群體增長已開始趨於緩慢。各大電商平台在存量市場裡進行競爭,不斷上升的獲客成本必然直接反映在價格裡。這意味著在經歷了一個時期低成本的互聯網流量競爭之后,電商與實體商業體之間的價格差異正越來越小。
從社會角度觀察,實體店鋪在點綴城市、豐富人們日常生活和現實互動的體驗上是不可替代的。苗月新建議,政府需進一步改善實體店營商環境,對需要充分體驗、接觸和互動交流的產品,鼓勵通過實體店鋪銷售,同時可對實體店採取有別於電商平台的稅收政策。
線上線下融通發展將成為商業的未來發展趨勢。陳根表示,為了拓展社交與體驗生活的樂趣,消費者會逐漸重返實體店。“這種回歸,又不是簡單的回到原點。”勞幗齡舉例,當消費者在一家新店體驗后,就可以再次通過店鋪的網絡渠道購買,線上和線下完全可以攜起手來實現渠道的融合。
實體店的下一個新商機在哪?
實體店的危機是客觀存在的,不僅在中國。有數據顯示,美國零售業今年已宣布關店9302家 同比增59%。在“一對一”競爭中,實體店必須清楚自己的短板和競爭者的優勢,快速調整經營策略,適應市場需求。
專家們指出,在互聯網、社交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實體店經營者缺乏先進的管理理念,不走差異化經營道路,不尋找自己的經營特色,在市場定位、品牌化經營上沒有新舉措,意味著已經失去或即將失去參與市場競爭的基本條件。
苗月新認為,實體店應當發揮代替消費者進行品牌選擇、推薦的作用,將品牌經營與當地市場的收入水平結合起來,對主要滿足哪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提供怎樣的產品和服務有清晰的認識。
實體店的新商機在於為品牌 “注入靈魂”。在勞幗齡看來,今天的零售商不應只是千篇一律的“賣貨”,而更應傳遞對於生活的服務理念,向品牌和體驗的經營者轉變。對於實體店而言,更加主題化、個性化、特色化、綜合化,圍繞周圍居民生活半徑明確規劃定位,借助互聯網與新生活方式進行自我改造,打造一種集社交、購物、娛樂為一體的新的生活方式,將會創造出新的巨大商機。
在這方面,nico and…、Costco們無疑給國內的實體店們樹立了榜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