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代表:加大川陝革命老區支持力度 推動老區振興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巴中市人民政府市長何平
人民網北京5月28日電 (朱江)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四川省巴中市是否做好迎接考驗的准備?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巴中市怎樣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如何做好秦巴山區渠江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針對以上話題,人民網強國論壇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巴中市人民政府市長何平。
以下為專訪實錄:
人民網強國論壇:我們知道,四川省巴中市是集革命老區、秦巴山區、貧困地區於一體的“三區疊加”區域。作為來自這麼一個典型特殊類型地區的代表,您今年帶來了多少條意見建議?
何平:好的。中央高度重視代表的聲音,我們也非常珍惜這樣向國家建言獻策的機會。今年,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我總共提出了11條建議。其中:
關於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有4條。分別是:關於開展《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修編的建議、關於完善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差異化財政扶持政策的建議、關於完善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配套稅收政策的建議、關於完善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差異化金融支持政策的建議。
關於民生社會事業發展的有3條。分別是:關於加強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改革的建議、關於在原川陝蘇區中心城市巴中籌建公辦高等學校的建議、關於加強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建議。
關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有3條。分別是:關於將廣元市巴中市全域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的建議、關於將巴中納入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創建規劃的建議、關於漢巴渝及北上通道項目的建議。
關於生態保護的有1條:關於開展秦巴山區渠江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的建議。
人民網強國論壇:我們注意到,今年是實施《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的最后一年。在您提交的意見建議中,有一條就是“關於開展《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修編的建議”,能否介紹一下這條建議的主要考慮?
何平: 2016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給予川陝革命老區財政、金融、投資、土地、資源開發、生態補償、幫扶、干部人才等8個方面41項政策支持。經過3年多的實施,對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這次,我提出這條建議主要有三方面考慮:一是《規劃》實施期限較短,到2020年截止,時間僅剩7個多月。由於多方面原因,有部分政策未完全落實到位,這些政策對促進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意義十分重大。二是納入《規劃》的重大項目,大部分已開工建設,年底前不能竣工的需要在“十四五”期間繼續實施;部分重大項目因未能納入國家、省“十三五”行業專項規劃,一直未開工建設,而這些項目對老區補短板、強弱項、打基礎、利長遠具有支撐作用,需要在“十四五”期間繼續建設或開工實施。三是川陝革命老區基礎設施、民生領域短板仍然突出,內生發展能力仍然較弱,迫切需要保持政策延續性、在中央層面繼續給予大力傾斜支持。
為此,懇請國家盡快開展《規劃》終期評估和修編,在此基礎上出台《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十四五”規劃》,持續給予川陝革命老區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
人民網強國論壇: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注意到,在您提交的意見建議中,有一條是“關於開展秦巴山區渠江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的建議”,能否介紹一下這條建議的具體內容?
何平:好的。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前提是堅持生態優先,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逐步解決長江生態環境透支問題。這就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著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實施好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總書記再次提出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明確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強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李克強總理這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讓我們進一步感到開展秦巴山區渠江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秦巴山區的渠江發源於巴中市和達州市,於廣安市岳池縣丹溪口匯入嘉陵江,流域面積3.9萬平方公裡,夏季豐水期其下泄流量佔到長江干流的二分之一,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域內覆蓋許多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位於渠江上游的巴中和達州市,同屬主體功能區,近年來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因歷史遺留、地方財力等因素,當前面臨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壓力很大。以我所在的巴中市為例,既是四川盆地北緣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庫,也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境內巴河流域是渠江水系水源發源地、涵養地和水土保持區之一。上世紀60年代,為支持國家建設,全市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地災隱患點數量居高不下;礦產資源大規模無序開採,也導致大量無主廢棄礦山出現。一直以來,巴中在財力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大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力恢復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恢復到62.5%,地質災害隱患點減少3249處。但因面寬量大、資金技術受限等制約,河流、地災隱患點、遺留礦山採空區和閉坑礦山等治理任務艱巨。
為更好發揮渠江上游重要生態功能作用,建議國家在秦巴山區渠江上游地區統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並將其作為長江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的重要部分。同時,鑒於秦巴山區貧困程度深、地方財力弱,也曾以生態環境為代價竭盡全力支持新中國建設,建議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資金由國家統籌解決。
人民網強國論壇:您的建議中,還有一條“關於加強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改革的建議”,這又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
何平:1997年,國務院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出台;2007年,國務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2年,國務院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見》;2014年5月,《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出台。以上法規政策文件,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開展提供了法定依據。由於時間跨度大,有些規定已不符合目前基層實際,實施中面臨低保審核審批時間長、申請手續繁雜、對貧困地區財政支持不明確等問題。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擴大低保保障范圍,對城鄉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將符合條件的城鎮失業和返鄉人員及時納入低保”。因此,今年的低保工作保障范圍更大、工作任務更重、資金需求更多,有必要進行改革。在這方面,一些地區已經進行了先行先試。
巴中市在2019年就啟動了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一是簡化審批環節。將城鄉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審批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對申請對象通過入戶調查、納入救助無異議的不再開展民主評議;取消審核階段公示,審批結果由鄉鎮(街道)在村(居)進行長期公示;對於急難型臨時救助,先救助后完善申報審批手續;對市內非居住地戶籍居民,在實際居住地居住滿一年以上、有固定住所且符合社會救助條件的,可在實際居住地申請救助。二是推行網上辦理。社會救助申請、審核、審批全流程通過“數字民政”網上辦理,取消可通過電子政務平台獲取的証明材料,隻需提供身份証和核查授權委托書,與工商、稅務等部門數據共享進行信息比對核查,提高審批效率,從申請到審批的時限壓縮至15個工作日。三是壓實監管責任。實行權責統一對等,“誰審批、誰負責”,壓實鄉鎮(街道)低保審批責任;縣級民政部門負責常態監管、政策宣傳、業務指導、資金發放等工作,按不低於30%的比例對審批對象進行抽查,督促審批責任落實。試點收到很好效果,救助精准性、保障時效性、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為此,我們向國家建議:一是改革最低生活保障審批工作。創新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機制,將低保審批權全面下放鄉鎮(街道),簡化低保審核審批環節,精減低保申請提交的証明材料,壓縮低保審批時限,提高審批效率,讓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全面及時有效保障。二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制度。盡快出台《社會救助法》,進一步明確中央對地方實行差異化的財政補助辦法,按地方財力基數和增長因素作為補助依據。提高革命老區、秦巴山區、貧困地區低保等困難群眾救助中央補助資金支持比例和標准,降低地方財政投入比例。
人民網強國論壇:我們了解到,巴中作為農業大市,在生態養殖上已經有了不少成果,其中南江黃羊全國知名,南江縣“借羊還羊”農業產業扶貧模式入選全球減貧優秀案例,請何市長給我介紹一下有關情況。
何平:好的。近年來,巴中圍繞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正在大力實施“456”農業產業振興計劃,即發展茶葉、核桃、道地藥材、生態養殖4大特色農業和5個連片產業示范帶、6個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不斷提升現代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南江黃羊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也是巴中重要的綠色資源品牌,生長發育快、產肉性能好、繁殖率高,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無膻味、滋補功效明顯。脫貧攻堅初期,地方政府通過向貧困戶發放黃羊鼓勵發展養殖,由於機制不健全、部分養殖戶經驗不足等原因,導致扶貧效果不佳。通過總結經驗教訓,我們逐步探索出“借羊還羊”產業扶貧新模式,走出了一條新時代產業扶貧的新路子。該模式主要做法是:設定養殖條件、嚴格借羊標准,尊重農戶意願、靈活借羊模式,實行五方共保、嚴控借羊風險,優化利益聯結、保証借羊收益。在具體操作上,通過貧困戶申請、村社干部規劃、鄉鎮農技人員和駐村干部核實並公示無異議后,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貧困戶簽訂“借羊還羊”協議,將黃羊種羊“借”給貧困戶,兩年養殖期內養殖收益歸養殖戶所有。兩年期滿,養殖戶僅需歸還等量或等價的羊,村集體經濟組織再“借”給其他貧困群眾,實現滾動發展。截至目前,共發放南江黃羊6000余隻,向貧困村養殖專合社借出能繁母羊2000隻,向貧困戶發放4000余隻,幫助全縣1080戶貧困戶4035名貧困群眾成功脫貧。這一模式不僅帶動了群眾增收,而且實現了貧困群眾由“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農業產業由“單方投入”向“多方共保”、產業扶貧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2019年5月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的2019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上,南江縣“借羊還羊”農業產業扶貧模式入選全球減貧優秀案例。南江黃羊現代農業產業園也在2019年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管理體系,今年已進行公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