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強國新聞

張梅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發揮了定心丸、穩定器作用

2020年07月20日13:21 |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7月20日電(記者張桂貴)19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主辦的第六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在北京召開。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作為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顧問出席大會並致辭。張梅穎在致辭中指出,經過近40年的改革,我國社會保障體制,越來越接近於社會保障制度設計的初心和它應有的功能定位,社會保障體系發揮了定心丸、穩定器的作用。

張梅穎指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整體上已實現了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社會保障體系向適應市場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社會保障體系的轉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方向越來越明確,思路越來越清晰,舉措越來越具體,並逐漸接地氣,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不論是基本養老保險、全民醫保,還是建立住房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都實現了城鄉居民保障制度全覆蓋,社會保障制度在化解人民群眾生活后顧之憂、促進社會公正和助力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突出。

張梅穎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們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戰略勝利,在面對這場人類百年未有的公共衛生災難面前,我國的制度優勢成為了阻擊疫情的制勝法寶,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初步建成了較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在疫情期間能夠正常運轉並及時化解各種現實問題。如醫保與財政及時解除了所有患者與疑似患者診療費用的后顧之憂,從新生兒到年屆百歲的老人都不計代價先救治后結算﹔社會救助制度打破常規擴大救助范圍,及時幫助困難群眾度過生活難關等,社會保障體系確實發揮了定心丸、穩定器的作用。

張梅穎同時表示,此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們社保制度的短板,主要是現行制度安排還未真正成熟、定型,各項制度在實踐中需要依靠臨時打“補丁”的方式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其中,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就過窄。我國失業保險制度從建立至今,雖有較大進步,但仍未做到應保盡保。2019年我國城鎮就業人口4.34億,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僅2.05億,有53%的城鎮就業人群未被覆蓋,億萬農民工基本被排斥在失業保險制度之外。其主要原因是現行失業保險制度強調戶籍歸屬和登記要求等復雜因素。疫情期間,大多企業停工停產。農民工返鄉創業不僅農村土地不足,年輕農民缺乏務農經驗,收入有限。而失業率統計從去年同期5.2%僅上升到5.9%,沒有把這一群體統計為失業者,失業農民工更得不到相應的保障,這說明我國社保制度頂層設計尚需完善。

張梅穎還針對於我國當前的基本國情還對今后的社保制度改革提出了五點建議:

首先,要樹立更加公平的價值觀,創新機制體制,讓社會保障真正惠及最需要保障的普通群眾特別是月收入僅千元左右的6億低收入群體。這就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徹底打破地區分割、城鄉分割、群體分割的體制性障礙,讓全體人民公平地共享國家改革發展的成果。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項目地區分割、城鄉分割與群體分割的格局依舊,如基本醫療保險的區域分割與群體分割現象就極不合理。盡管推進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必然要受到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巨大阻力,但是這個改革的方向必須堅持,不能動搖。改革的辦法就是根據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在要求進行全國統籌和制度整合,促進政策統一,逐步消除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群體之間享受社會保障水平的差距,讓最廣大的人民群體有切實的獲得感和安全預期。

其次,要堅持保基本、可持續的普惠性原則。要厘清政府與市場、社會、家庭及個人的責任邊界,舉凡政府興辦的公益性保障事業,都要堅持保基本、可持續的原則,堅決杜絕高大上的形象工程。應該明確法定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都要遵循公平、普惠和保基本的原則,引導群眾合理的預期,同時要充分調動市場資源與社會資源,加大對企業年金、商業健康保險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發展。公立養老院要立足提供基本保障,面向中低收入群體中的高齡、失能、半失能老人﹔兒童福利事業要普惠全體兒童,特別是要為低收入群體的兒童提供公益、公平的有效服務保障。隻有不斷強化社會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功能,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走向共同富裕奠定牢靠的基石。

第三,堅持對低收入群體的政策兜底原則,明確政府應救盡救的責任。隨著絕對貧困與區域性貧困現象退出歷史舞台,相對貧困還將長期存在,對於這部分無法依靠自身能力擺脫貧困的特殊群體隻能由社會保障來兜底。特別是在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要加大對社會救助的投入,擴大覆蓋面並提高救助水平,確保低收入群體不因疫情影響而陷入絕境。對計劃生育困難家庭、留守老人、兒童、殘疾人、病人等要進行定期探訪、跟蹤管理,提供相應照料幫扶。要加快推動社會救助立法,讓社會救助制度早日步入法治化軌道,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第四,要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面。解決農民工參保問題,關鍵是要改變對農民工參保由省級另類規制的歧視性做法,代之以全國統一政策,實現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所有就業人口一律依法平等參保、公平享受失業保險待遇,而打破戶籍壁壘並簡化參保手續,顯然具有必要性、緊迫性。同時,失業率統計要科學、全面,逐步涵蓋進城農民工的就業狀況,確保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第五,綜合運用大數據、互聯網、雲計算等高科技手段,提高社會保障管理能力和運行效率,以適應各種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和人口高流動性的社會現實,促使社會保障穩步走向現代化,並為國家現代化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撐。

(責編:周晶、張桂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