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財經:營商環境改革,世界銀行介紹“中國經驗”

營商環境是指市場主體在准入、生產經營、退出等過程中涉及的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等有關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
好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
世界銀行的相關研究佐証了這一點:2003年至2020年全球范圍內實施的3500項營商環境改革,平均每一項改革措施能帶來0.15%的GDP增長率﹔如果一個國家營商環境法規的質量能從全球倒數1/4的水平躍升至最好的1/4,那麼GDP年增長率能夠上升2.3個百分點。
各經濟體營商環境好不好,世界銀行有個“排排坐”的《營商環境報告》。
這個報告從2003年開始每年發布一次,目的是鼓勵各經濟體爭相採取更為有效的監管機制,促進私營部門的發展、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這個報告的最新版有190個經濟體參加排隊,這12個評價指標包括開辦企業、辦理建筑許可、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中小投資者、納稅、跨境貿易、制定合同和辦理破產,覆蓋企業整個生命周期中的幾個關鍵環節。
近年來,中國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下了大力氣,也取得了好成效。2018年以來,在《營商環境報告》中,我們的位次躍升了近 50 位,從全球第 78 位升至第 31 位,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之一。
7月27日,世界銀行發布《中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成功經驗——改革驅動力與未來改革機遇》專題報告,認為中國近年來在“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鼓勵地方先行先試,在建立改革協調機制、鼓勵市場主體參與、加強信息化技術應用、推動國際國內改革經驗雙向交流等方面創造了成功經驗。
專題報告系統總結了近年來中國在開辦企業、獲得電力、辦理建筑許可等多個領域推出的具體改革舉措,為全球其他經濟體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提供借鑒,推動全球營商環境水平整體提升。同時,這份報告也指出了中國改善營商環境還面臨一些挑戰,並提出了具體的改革建議。
中國的營商環境,為什麼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大幅躍升?中國的做法,為經濟體提供哪些有益經驗?麻辣財經帶您“速覽”——
中國營商環境優化,源自“六大驅動”
專題報告認為,中國在2018年至2020年營商環境進步尤其明顯,主要得益於這期間進項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背后是六方面的驅動。
——中國高層領導對營商環境改革重視。
報告認為,過去幾年裡,中國政府已將營商環境改革,視為全國范圍內一項最重要的工作。中國高層領導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提高經濟競爭力和強化經濟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戰略,這種強勁的改革意願和動力自上而下傳導。在中國的治理模式下,地方政府要積極實施中央政府提出的改革任務,給改革工作帶來巨大動力。
——鼓勵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先行先試。
專題報告介紹,2017年中央要求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率先加大優化營商改革力度,國務院2018年推廣典型經驗,並於2019年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京滬兩地13項改革舉措,列出23項供全國借鑒。在更大范圍內推廣那些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這有助於推動地方政府進行改革創新。
此外,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各地在法治框架內積極探索原創性、差異化的優化營商環境具體措施,並對探索中的失誤或偏差,按規定免責或減輕責任。
——對改革議程有強大的執行力和結果問責制。
專題報告介紹,根據世界銀行的全球治理指標,中國政府的效能遠遠高於其他中高等收入經濟體的平均水平。
為了確保有效地實施改革議程,中國在中央和城市層面,均建立了強有力的激勵和問責制以及強大的多利益相關者協調體系。2018年7月,國務院成立了“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統籌制定和實施重大改革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專題組由12各部委和中央政府機關組成,負責清理廢除阻礙公平競爭的制度障礙,擴大外資市場准入、促進民間投資、提升貿易便利化、完善收費監管制度等工作。
中國有一套包含績效獎勵的高效監測預評價體系,包括目標越來越具體和量化的“目標責任制”,督促地方落實中央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任務。以公務員的選賢任能制度、敬業精神與威望為基礎的高度國家治理能力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私營部門更廣泛的參與。
北京和上海都已從政府主導的工作模式,轉變為以更加開放的方式推動改革議程,與私營部門進行更廣泛的接觸和交流,有助於確保改革措施能有效地解決企業的關切,並幫助消除企業開辦、經營和發展中遇到的障礙。
——新技術在電子政務的廣泛應用。
中國營商環境的改善,離不開大數據、區塊鏈和雲計算技術的應用。比如,上海市從2018年起建立大數據中心,“一網通辦”總門戶聯結了46個市級政府機構、16個區政府和220個街道政務中心。北京市利用區塊鏈將全市53個部門的職責、目錄及數據聯結在一起,目前海澱區對每個財產案件的申請文件審核時間從15分鐘減少到2分鐘……在使用電子政務支持私營部門發展方面,北京和上海已跨入全球先進行列。
——中國政府積極地向其他經濟體學習,吸收借鑒營商環境改革的國際先進經驗。
專題報告認為,在上述六個驅動力的作用下,中國營商環境改革不斷深入,市場活力不斷提升。
目前,北京和上海在部分《營商環境報告》指標領域已經進入全球領先行列。例如全世界隻有少數幾個城市開辦企業幾乎是免費的,北京是其中之一。在北京開辦企業隻需“走3步”、花費8天時間,而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的平均水平為6.5步和25.6天。
優化營商環境直接惠企利民。比如,專題報告援引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數據——營商環境改革在過去兩年直接為企業節省經營成本達人民幣30億元,提升了北京的經濟競爭力,促進了經濟增長。另如:2019年2月到11月,上海新設外資項目6168個,同比增長將近三分之一﹔截至2019年底,上海市市場主體到到250萬家,相當於每10個人就有一個在當“老板”。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部分指標有待進一步改善
營商環境,隻有更好沒有最好。
當前,中國優化營商環境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存在的短板和突出問題也不少,還需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為企業發展解決融資、產權保護、投資和貿易便利化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世界銀行的專題報告指出,中國政府清醒地意識到,要做出進一步的努力,才能使中國躋身《營商環境報告》的全球前列。
目前,在《營商環境報告》的指標體系中,中國在獲得信貸、辦理破產、納稅和跨境貿易等領域仍落后於其他先進經濟體,有待進一步改善。此次專題報告對此提出了改革建議。
比如,在“開辦企業”方面,報告建議逐漸過渡到以數據為中心的全電子綜合企業登記平台,推廣電子印章和電子發票,引入用戶對系統的反饋機制。
在“辦理建筑許可”方面,報告建議加強部門間協作,確保實施清晰一致的建筑法規﹔實施建筑從業人員資質許可、審計和廉潔制度以及強制性責任保險制度,加強對從業人員的管理。
在“登記財產”方面,報告建議進一步整合與不動產有關的信息,創建不動產記電子平台,探討引入產權在線轉讓功能。
在“跨境貿易”方面,報告建議嚴格執行無紙化辦公,升級中國港口平台,為貿易商和物流運營商提供電子服務,為“貿易單一窗口”涵蓋的所有流程和服務、物流控制和清關系統開發自動放行時間研究工具。
在“獲得信貸”方面,報告建議對現行法律進改革,形成一個綜合的法律制度框架,以涵蓋各種形式的擔保交易,並盡可能涵蓋所有債權人和債務人、企業和消費者、債務、動產以及所有形式的擔保交易﹔通過改革實現集中的電腦單証系統﹔設計、採用一套司法體系發布決議的系統,以提供信息和指導,在具有類似事實的案件方面提高各地區之間的一致性。
在“辦理破產”方面,報告建議通過激勵機制促使企業在出現財務危機時盡早啟動破產程序,在全國范圍內通過統一相關法規和提高預見性,加強對破產管理人的監管,加強法官培訓和破產管理人能力建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