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顯著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王先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証了中華5000余年文明,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証明為可信的歷史”。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時表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我國考古學已登上國際考古學界核心舞台,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推進國際交流,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
強國論壇:做好我國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是一項重要內容。“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的實施情況如何?
王巍:在中國考古學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是最為重要的研究內容,也是幾代考古人孜孜以求、潛心研究的重大課題。“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工程秉持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方針,以考古學為基礎,多學科聯合攻關,對中華大地的文明起源、形成和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歷史格局的形成過程,以及導致這一過程的環境背景、產業基礎、發展動力與機制進行綜合探討研究。20個大學科的近400位專家學者,在15年的時間裡聯合攻關、艱辛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果,充分顯示出多學科結合開展重大課題研究對學術觀點與研究體系的創新。
強國論壇:目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王巍:第一,實証了中華5000年文明。研究成果表明,從距今6000年開始,在黃河上中下游、長江上中下游和西遼河流域等地區,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精神生活日益豐富,隨著剩余財富的出現,各地區相繼開始出現社會分化和顯貴家族。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期間,社會分化加劇,形成了集軍事權力與祭祀權力於一身的王者和地位顯赫的家族,出現了早期國家,進入到區域文明社會。中華5000年文明並非虛言,而是歷史的真實。
第二,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志的新方案,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中國學者的貢獻。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根據中國歷史發展的實際,沖破了西方學術界文明“三要素”理論(出現冶金術、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提出了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准:生產力獲得發展,出現社會分工﹔社會出現明顯的階級分化,出現王權﹔人口顯著增加和集中,出現都邑性城市,並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出現王所管轄的區域性政體和國家。這一標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具有普遍意義,是中國學者對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貢獻。
第三,揭示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再現各地文明演進的情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各地的中心性遺址為重點對象,開展考古發掘和多學科研究,發掘出的各類遺跡和器物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生活場景,反映了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這些遺跡和器物都是實物遺存,看得見、摸得著,具有可視性。國內外公眾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各地區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歷史場景,了解中華文明的輝煌和對世界的貢獻。
第四,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脈絡——早期中國的形成與發展。由於各個地區具有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生業基礎,距今5000年前后,中華大地上的各個區域發展出各具特色的區域文明,這些文明各自走著自己的道路,並經歷了不同的興衰過程。與此同時,各個區域的文明彼此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系,相互交流,相互影響,逐漸形成了后來成為中華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為貴的觀點、龍的信仰、祖先崇拜、天人合一、禮儀制度、和合思想等。
距今4300年前后,由於環境變化和社會內部變化等原因,長江上中下游、黃河上游和下游以及遼河流域等曾經盛極一時的區域文明相繼發生衰變,而中原地區的文明兼收並蓄,吸收周邊地區各文明的先進因素,迅速發展,持續崛起,一躍成為最為興盛的文明,開啟了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歷史格局,形成了早期中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原地區的文化經歷了輻射——匯聚——輻射的過程。
在黃帝和炎帝時期,中原地區的彩陶文化向周圍地區施加強烈影響,形成第一次中原地區文化向周圍的輻射。夏王朝建立后,形成了都城布局、宮室格局、青銅禮器、玉石禮器和陶禮器等一整套規制,其中很多內容被后來的商、周王朝乃至其后的歷代王朝所承襲和發展。
綜上所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通過多學科結合與科學論証,實証了中華5000余年文明,把中華文明形成的時間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論証為可信的歷史﹔追溯出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過程,揭示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展現了各地區文明起源、發展的歷史場景,為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豐富的精神動力和源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中國考古學實現其重大使命的典型例証。
強國論壇:我們的考古工作存在哪些“短板”,怎麼去補?
王巍:我國考古學界目前存在突出的“短板”,即考古研究成果的宣傳和傳播還不夠。我們迫切需要通過通俗讀物、系列紀錄片、專題電視欄目、網絡講座、文物展覽、遺址博物館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多種形式,切實加強對考古成果的宣傳和普及。對此,考古工作者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職責,必須通過各種方式下大氣力宣傳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脈絡的研究成果,宣傳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和輝煌成就,以及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卓越貢獻。
強國論壇:如何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大力推進國際交流,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王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化經歷了從“請進來”為主,到“請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再到以“走出去”為主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化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目前,中國考古工作者已在近30個國家進行考古發掘和文化遺產保護,除了把我們的周邊國家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作為考古“走出去”的重點,我們的工作范圍和研究視野還擴展到世界其他古老文明,足跡遍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歐洲。這些發掘,展示了中國考古人良好的學術意識、獨特的發掘技術與方法。我們也通過這些發掘更深入地了解其他古老文明,有利於今后開展中外古代文明比較研究,也有利於改變中國考古學界對其他古老文明研究沒有發言權的窘境,增強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
我們從2013年開始,每兩年主辦一次“世界考古論壇(上海)”。“世界考古論壇”的成功舉辦,使游離於國際考古學界邊緣的中國考古學一舉登上了國際考古學界的核心舞台,使國際考古學界得以較為直觀和全面地了解中國考古學的進步,了解考古學所揭示的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世界考古論壇”是中國考古學國際化非常重要也非常成功的形式,得到國際考古學界的積極響應和廣泛贊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