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耀如院士: 從長江全流域著眼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

人民網北京2月2日電 (曲源)近日,鄱陽湖生態保護與水利工程建設討論會舉行,重點圍繞鄱陽湖建閘工程的科學性、合理性展開討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盧耀如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時表示,解決鄱陽湖問題必須要將防洪問題、水資源調度、污水處理等要素以及長江上中下游方方面面考慮到,針對這裡的河流湖泊和各種生物,參考時間維度的變化,從長江全流域著眼來分析研判。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盧耀如
強國論壇:當前鄱陽湖面臨一個什麼樣的問題?
盧耀如:鄱陽湖是長江流域的重要季節性湖泊,高水湖相,低水河相,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豐水一片,枯水一線”的獨特景觀。鄱陽湖水位變化受五條河(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及長江來水的雙重影響。每當洪水季節,水位升高、湖水漫灘、湖面寬闊、碧波蕩漾、茫茫一片﹔枯水季節,水位下降、湖水落槽、湖灘顯露、湖面變小、蜿蜒一線,與河道無異。洪、枯水的湖體面積、體容積相差極大。長期以來洞庭湖、鄱陽湖與長江唇齒相依、相互作用,演變為極其錯綜復雜的江湖關系,也都面臨一個枯水問題,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這個枯水問題有歷史原因也有一些人為因素,鄱陽湖冬枯現象從更長遠歷史時段來看,“豐水一片,枯水一線”,幾乎年年如此。人為因素就是各種水利工程和灌溉,加上湖區的採沙,這些都影響了鄱陽湖的生態環境。
強國論壇:您認為要如何解決當前鄱陽湖面臨的生態問題?
盧耀如:解決鄱陽湖的問題不能單一來看,涉及的影響較多,必須綜合考量。一是鄱陽湖涉及到長江泄洪、防洪的功能。鄱陽湖建閘,影響到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如果只是考慮到枯水期鄱陽湖水很少,然后9月份到第二年4月都蓄水,那麼來自長江上游的洪峰,這一時段該怎麼調蓄?這一點要考慮到。二是江河湖海要系統考量,整個長江的湖泊和河流都面臨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保証了鄱陽湖的水量,其他的湖泊甚至長江的水量怎麼辦?鄱陽湖不是孤立的,必須和長江,特別是下游共同考慮。三是海水入侵的問題,現在海平面不斷的上升,如果長江的水位降低,可能會導致海水倒灌的問題。四是水質的保証,如果通過修建閘門來保証鄱陽湖的水量,可能又形成一個水庫,幾個月的時間鄱陽湖水質保持需要考慮到。
保護生物多樣性與保護生態地質環境有著一致的目標,大工程建設是在保護好生態地質環境基礎上的合理建設,必須很好的從全局上認識到利弊,而不能片面、局部,不顧全大局,這樣才能使工程建設與自然和諧共存。
所以解決鄱陽湖問題必須要將防洪問題、水資源調度、污水處理等要素以及上游、中游、下游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解決鄱陽湖生態問題不能“就一地論一地”而是要全流域來看。我們要對之進行“四維化”管理與研究,就是說除了看到的xyz三維立體空間,針對這裡的河流湖泊和各種生物,也要把第四維度——時間加上去,研究分析到底會有什麼樣的變化產生。
強國論壇:長江整個流域的水資源和生態保護要遵循什麼原則?
盧耀如:關於水資源,起碼要考慮包括各種來源的水,第一是降雨,第二是河流,第三是湖水,第四是地下水,第五就是大型水庫,如果在海邊,還要考慮海水。要對這六種水資源進行系統全面的考慮、以謀求更合理的開發利用。
今天的鄱陽湖生態問題應該從長江全流域著眼,特別是要跟上中下游聯系起來看。
長江不搞大開發,應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要從科學的角度看,生態環境時時刻刻在變化,保護不是保持原樣不變,而是在合理利用的基礎上平衡與自然生態的關系。
當下,長江流域水資源和生態環保要堅持保護大於開發,修復放在首位,全局大於局部,長遠大於近期等原則,唯有如此,才能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