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學術文化工程推出新成果 顧海良為你詳解《馬藏》

人民網北京2月10日電 (曲源)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實施,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的國家出版基金項目《馬藏》第一部第6至8卷,日前由科學出版社在京正式出版。這是繼2019年5月第一部第1至5卷首發之后的新成果。《馬藏》第一部第6至8卷有哪些亮點,出版發行有什麼重要意義?人民網強國論壇專訪了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顧海良。
《馬藏》第一部第6至8卷
強國論壇:《馬藏》第一部6至8卷主要收錄了哪些內容?
顧海良:《馬藏》第一部第6至8卷收入1903-1904年間出版的與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相關的文本共11冊(種),約180萬字。其中多冊文本首次發掘,史料極其珍貴。
強國論壇:《馬藏》編纂的目標與原則是什麼?對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起到了哪些意義和影響?
顧海良:《馬藏》是對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相關文獻的匯集與編纂,旨在通過對相關文本文獻的系統整理及再呈現,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與發展的相關文獻集大成地編纂薈萃為一體。
《馬藏》編纂的原則:一是突出思想性,二是體現全面性,三是彰顯學術性,四是力求權威性。
《馬藏》編纂以思想性和學術性為標格,堅持用真實完備的文本理路再現歷史,特別是思想歷史﹔堅持尊重歷史、細致纂修,精密詮釋、求真拓新、全面籌劃、系統編排﹔堅持思想性和學術性的有機結合,力求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作出系統探索。
作為一項重大的基礎性學術文化工程,編纂《馬藏》對於促進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和理論發展,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推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同時,對於促進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展現真實而客觀的中國近現代史也具有重大意義。
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顧海良
強國論壇:《馬藏》有四部,另外三部主要包含哪些內容?目前編纂的情況和進度如何?
顧海良:《馬藏》分作“中國編”和“世界編”兩大系列,目前著手編纂的“中國編”,採取分部結構,共分作四部:第一部為著作(包括譯著)類文獻﹔第二部為報刊文章類文獻﹔第三部為各類通訊報道,及各種檔案、筆記、書信等文獻﹔第四部為中國共產黨有關文件類文獻。四部之下,按照思想歷史過程分部設卷。
當前,《馬藏》第一部第1-8卷已正式出版,合計550萬字。《馬藏》第二部第1卷、第2卷(1895-1903年),第三部第1卷、第2卷(1871-1904年),第四部第1-8卷(1920-1926年),這12卷預計在2021年內能正式出版。
強國論壇:《馬藏》是重大學術文化工程,也是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典籍,那麼我們如何用好這一典籍,在研究中能夠起到哪些作用?
顧海良:《馬藏》不僅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史,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術工程,而且是一項研究中國革命建設的歷史進程和發展邏輯,為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事業提供基礎的系統工程。
在具體研究中,《馬藏》編纂不僅聚焦於馬克思主義思想本身,而且非常重視思想源流以及思想的傳播史和接受史的研究,厘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本理路,探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路標﹔同時致力於超越現有的研究模式,發掘和揭示近代以來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世界先進文化在中國傳播的更深層次的內在規律,不斷提升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的學術地位和學術影響。
強國論壇: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如何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在研究探索和指導實踐中如何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顧海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歷程。對這一歷程的深入研究,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和學術擔當。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繼續推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建設,以更好地適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創新、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學派和話語體系的現實需要,同時通過高質量傳播進一步提升中國話語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為世界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