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強國新聞

“太空出差三人組”今天回家 路上要注意些什麼?

2021年09月17日08:06 |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9月17日電(方經綸)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工程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決定,今天(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地球。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太空出差三人組”要回來過中秋了!

9月16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分離前,航天員乘組在地面科技人員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間站組合體狀態設置、實驗數據整理下傳、留軌物資清理轉運等撤離前各項工作。

 幾內亞灣。航天員 湯洪波 攝

“回家路上”要注意哪些?

航天英雄即將凱旋,為了實現平安著陸,有哪幾項操作需要特別關注?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焦維新說,航天員在起航前需要仔細檢查設備,並且認真穿戴好艙內航天服。需要特別關注的動作有兩個。

“首先,要確保返回艙與軌道艙脫離時密封性良好。”焦維新表示,艙的漏氣原來是聽不出來、看不出來的,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已經可以通過儀器檢測出艙內是否漏氣,方便及時調整。另外,我國航天員的艙內航天服管道與艙內的氧氣裝置是連接在一起的,即便是出現意外,也能保障航天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氧氣供應。

“其次是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距離地面十幾公裡時,降落傘的順利展開。”焦維新說,返回艙回歸地球的速度較快,如果沒有減速,后果將不堪設想。這次配備的降落傘面積有半個足球場大,足以保証緩沖效果。另外,除了主傘之外,還有備份的降落傘,它的面積是主傘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航天員降落的安全性是有保証的。

“有些人擔心的返回艙失去信號的‘黑障’現象不是返回最需要關心的問題。”焦維新表示,“黑障”沒有那麼可怕,因為它的時間極短,所影響的飛行距離相對較短,不足以造成實質性的危險。

據了解,返回艙在距離地面100多千米時開始再入大氣層。返回艙以7.9千米/秒的速度再入大氣層時,會與大氣產生劇烈摩擦,使返回艙變成了閃光的火球,周圍產生的等離子氣體層,屏蔽了電磁波,這時返回艙表面和大氣層摩擦形成“黑障”,使返回艙暫時與地面失去聯系,直到距離地球約40千米處時黑障消失,返回艙與地面的聯系又恢復了。

為何選擇降落在東風著陸場?

大漠深處的東風著陸場將是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回到地球家園的第一站。在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任務中,東風著陸場作為載人飛行任務備份著陸場,一直與四子王旗著陸場同步建設。

今年6月1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時表示,著陸場從內蒙古四子王旗調整到東風著陸場,將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搜索回收能力,開啟著陸場系統常態化應急待命搜救模式。

“這裡既有東風發射場,還有東風回收場,這是比較有特點的。”焦維新表示,東風著陸場位於戈壁地區,它比較寬闊,且大多數著陸場屬於無人區,降落更具可控性和便利性。另外,辨識度高也是一個考慮因素,為了引人注意,降落傘的顏色使用的是紅白相間的顏色,東風著陸場鮮有樹林、湖泊等增加辨識難度的地貌存在,能讓救援隊的工作更加順利一些。

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上空,天山以北,“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淚”賽裡木湖點綴在准噶爾盆地中。航天員 劉伯明 攝

神舟十二號創下了哪些紀錄?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創下了多個國內紀錄。”焦維新告訴人民網“強觀察”欄目,以下八項紀錄值得關注:一是首次實施了載人飛船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僅用六個小時﹔二是首次實現了長期在軌駐留,長達三個月﹔三是首次借助於機械臂進行太空行走,共兩次,且持續時間均六小時以上﹔四是首次驗証了再生生保系統,包括廢水利用、氧氣再生等﹔五是首次進行航天員自身的健康管理,航天員按計劃健身鍛煉、記錄監測,讓身體狀況“天地互通”﹔六是首次在艙外安裝設備,對空間站進行了九類四十二項測試﹔七是首次實施繞飛空間站並與空間站徑向交會﹔八是首次具備從不同高度軌道返回著陸場的能力,使載人飛船返回高度從固定值調整為了相對范圍,提升了適應性和可靠性。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神舟十二號完成的工作為后續我國空間站的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焦維新表示,神舟十二號飛船所帶回來最寶貴的東西,是三個月來任務中所積累的經驗與各項設備使用時的驗証數據,工程師與科學家們可以依據它們進行大大小小的改良更新,讓我國空間站的建設更進一步。

“有些東西需要重復試驗才能得出最確切的結論。”焦維新舉例說,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出艙進行任務時的重要保障,曾有國際空間站的航天員因航天服制冷系統出問題,不得不中斷任務返回艙內。“所以不是說實驗一兩次成功,就是完美的。”即將發射的神舟十三號還會繼續“打地基”,並進一步探索新的工作任務。

(責編:方經綸、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