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物多樣性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系列報道之七
明明滿大街都是,為什麼說銀杏還急需人類伸出援手?

植物學家彼得·克蘭在《銀杏:被時間遺忘的樹種》一書中,曾描述銀杏“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珍貴禮物”。
銀杏樹,又名公孫樹,四月開花,十月果熟。1992年出版的《中國植物紅皮書》中,銀杏被列為珍稀瀕危植物。在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網站裡,銀杏至今仍然位列“受威脅物種”,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中級別被定為“極危”。
如今,它們在全球被廣泛種植,許多地方把它作為行道樹,引得不少網友“打卡”。作為地球最古老的高等植物之一,2.7億年的漫長身世令人不禁好奇:它們何以挺過滄桑巨變走到今天?
銀杏。上海辰山植物園沈戚懿供圖
“孤獨是銀杏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因為現生銀杏是古老銀杏家族唯一幸存的成員。”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雲鵬表示,從世界各地發現的化石表明,銀杏類曾在恐龍時代盛極一時。那時,不同屬、種的銀杏“兄弟”類目繁多,遍布南北半球,是一個龐大家族。但從一億年前起,有花植物快速崛起,銀杏家族便走向衰落。例如,與現存銀杏親緣關系最近的是克恩銀杏,分化獨立於5600萬年前,早已滅絕。
“時至今日,隨手撿起一片銀杏樹葉——扇形帶凹缺的葉片,有時深裂為二,與上億年前的銀杏葉片化石相比,幾乎沒有任何形態變化。”趙雲鵬強調,這些相同基因的銀杏幾乎可以算作一棵。
於是就有一種說法:通過扦插、嫁接等形成的銀杏“近親繁殖”,無法增加其基因多樣性,一旦自然界暴發一場針對銀杏樹的疫病,可能所有的銀杏樹都會因病毒感染而死亡。
對此,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志炎曾說:“銀杏屬內的多樣性已日趨減少,與之相隨的現象是物種凋零和分布地域的日趨局限。”他認為,雖然銀杏樹依然存活於世,但已進入演化衰落期。
“雖然就銀杏科或銀杏屬而言,現存物種多樣性極低,但現存銀杏是具有足夠適應潛力的物種。”趙雲鵬表示,較高水平的遺傳變異及檢測到的適應性基因,多次遭遇冰期導致種群規模壓縮后又重新恢復,再加上在冰期和間冰期可能都存在較廣的潛在分布區,意味著銀杏在面臨環境變異時,有較多的應對方案,“銀杏還在繼續進化,至少不會很快滅絕。”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雲鵬學術報告截圖。
在趙雲鵬看來,銀杏並非處於滅絕旋渦或進化末端,而是具有足夠適應潛力的活化石物種。
“在全球經歷極端氣候特別是冰川期時,物種大幅滅絕衰退,一些地貌復雜的山谷可能會成為殘存森林及其幸運物種的避難所,物種的蹤跡逐漸收縮到這裡,等氣候轉好,它們又會重新向外面的天地生發。”趙雲鵬說。
趙雲鵬表示,自己所在的團隊從全球搜集到545個代表性銀杏樣本,幾乎覆蓋了全球銀杏所有已知的自然分布范圍,是迄今為止銀杏樣品採集覆蓋范圍最廣的樣本。其中,包括我國東部(浙江天目山為代表)、西南(貴州務川、重慶金佛山為代表)以及南部(廣東南雄、廣西興安為代表)地區的3個避難所都有銀杏的4個古老遺傳成分存在。
但這並不代表銀杏已經脫離危機。趙雲鵬強調,自己在野外監測時發現,許多野生的銀杏大樹周邊已經幾乎10年沒見過天然更新的幼樹和超過3年的成活幼苗。“森林郁閉度較高,導致銀杏結實率、幼苗成活率下降。同時,鬆鼠等動物取食銀杏種子,更使種子數量減少,從而造成銀杏的‘斷代’。”趙雲鵬說。
生境破壞、人類移栽對銀杏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在趙雲鵬看來,大多數銀杏的野生種群不在自然保護區內,“這急需人類再次伸出援手,給予精准重點保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