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亲情观调查:希望婚后不与父母同住,但求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强国社区--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社区>>强国新闻

《态度》之“青年价值观”调查特别报道(一):

大学生亲情观调查:希望婚后不与父母同住,但求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2013年04月26日14:36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急剧变化,这些变化牵动着价值观念的转型。青年人是人类历史上各个时代中最活跃的力量,通过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尤其是对亲情、婚恋和职业的看法,可以约略窥见社会动态的一个面相

   2013年4月中下旬,人民网强国社区调查专栏《态度》联合国内专业调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针对15~34岁的青年开展了一项主题为“青年价值观”的调查,内容涉及亲情观、婚恋观和职业观,调查结果将于5月初在人民网发布。调查进行的同时,《态度》在北京、武汉、贵阳、兰州、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湘潭等9个省市的10所高校征集了十余名校园志愿者,随机抽取145名在校学生,就相关话题进行采访,本文为《“青年价值观”调查特别报道》的第一篇。

    人民网北京4月25日电 近日,复旦大学等高校发生“毒害室友”等“同室操戈”的悲剧,引发人们对当今一些大学生高智商低情商、缺乏感恩心的负面评论。是否有感恩之心,首先表现为如何看待亲情。本网志愿者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等10所高校对一些在校生随机访问时发现,大学生普遍重视亲情、有感恩意识,经常与父母交流沟通增进感情;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未来的个人独立生活空间有着较强的需求,超过八成受访学生表示,婚后或父母年老时,希望尽量不与父母共同居住,彼此住处距离稍近就好,方便常常照顾父母。

    感恩意识,并非生来就有

    不少受访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发出感慨:感恩和体谅的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随着年龄增长才逐渐萌生。“长大后才慢慢懂事,学会理解父母。”贵州大学黄同学说,“以前每次回家就是享受,有一次吃着妈妈做的饭菜,突然发觉自己很不懂事,开始学做饭。现在基本每周回家都是我做饭。” 贵州大学的小刘说,“以前和父母矛盾很多,现在关系好多了。”

    贵州大学的小唐表示,自己家境不好,从小就帮父母做家务。上大学后虽不能陪伴父母左右,但放假时也会尽力为父母分担。

    大学生眼中的“精神赡养”:多和父母沟通

    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多数没有经济来源,孝心更多体现为“精神赡养”,同时也会为父母分担家务或做一些能够宽慰父母的事,比如参加长辈们的聚会、亲手制作一份生日礼物等。与父母联络的方式主要是电话、短信以及QQ等聊天工具,联络频率方面男女生相当,“贴心小棉袄”不再是女儿的专利,儿子也可以。

    有人一天与父母通1~2次电话,有人一个月或更长时间与父母通一次电话;较为常见的情形是每周一次电话,平时发短信和通过QQ聊天。“除了电话,我和爸妈联络还要靠人人网。”一名武汉大学的学生如是说,“我妈妈申请了人人账号,随时可以看我的状态,有时候妈妈在电话中说:我看了你人人上的状态,你在某件事上处理得不够好。然后告诉我如何更好地处理事情并开导我。”

    联络时交流的内容,主要是询问父母健康状况、生活细节和工作,同时谈谈自己近期的学习和生活。不少人都有“报喜不报忧”的想法,不顺心的事更多选择与朋友或同学谈心。还有学生在采访中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代沟,有时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一般只聊生活,“精神对话”越来越少;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与父母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我和妈妈的共同语言很多,几乎无话不谈。她还是个‘潮妈’,主动问我怎样用Skype视频聊天,还学会了使用网络电视。” 一名武汉大学的学生说,他还会主动参加父母与朋友的聚会,了解长辈的观念。

 

相关调查问卷(网络版):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问卷之青年群体版

“我心中的当代中国青年”调查——“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之非青年群体版

 

(责编:袁孟秋、陈苑)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