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强国新闻>>新闻热点
人民网>>强国新闻>>正文

东宁要塞:17万劳工尸骨堆砌的侵略罪证

——人民网“重走抗战路”采访团访黑龙江东宁要塞群遗址博物馆

2015年10月26日14:08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手机看新闻
黑龙江省东部边陲东宁县境内的东宁要塞群遗址博物馆。 (王先进 摄)
黑龙江省东部边陲东宁县境内的东宁要塞群遗址博物馆。 (王先进 摄)

黑龙江省东部边陲的东宁县境内,有一片饱经炮火洗礼的战争遗址。阴暗潮湿的地下要塞隐藏在山坳深处,荒草丛中掩埋着无数中国劳工的尸骨。这就是日军动用17万中国劳工,历时11年建成的东宁要塞群。

从东宁县城驱车1个多小时,几道屏障般的山梁出现在视野里,几百米高的山体下就是当年日寇修筑的永久地下工事“东宁要塞”。要塞最前沿的胜洪山与俄罗斯直线距离不到0.5公里。如今,曾被战火烧红的山体,在初冬的北方已披满了金黄色。

侵华日军在亚洲构筑的最大军事要塞群

1933年8月,日军侵入东宁后,按照侵占东北亚的计划,开始把东宁建成进攻苏联、侵略中国的最大军事基地。要塞北起绥阳镇阎王殿,南至甘河子,在正面宽110多公里、纵深50多公里的地域上,阎王殿要塞、要山要塞、荣山要塞、甘河子要塞等十多处大型工事构成了——东宁要塞群。东宁要塞群分布广、规模大,防御坚固、攻击力强,日本关东军把东宁要塞群称为“东满永久要塞”,将东宁要塞群驻守部队命名为“第一国境守备队” 。

东宁要塞群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苏边境修筑的17处庞大军事筑垒中最大的一处。每处筑垒的地上地下工事都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地下工事设有指挥所、通讯室、屯兵室、伙房、浴池、粮库、弹药库、发电所等,并有竖井直通山顶观测所、通风口和反击口等通道。地下工事多处同地面暗堡相通,构成地下地上交叉火力网。在主阵地的地下地上又构成三角形作战区域,在制高点构筑的工事、堑壕、交通壕,相互支援。

奴役和镇压中国劳工的罪证

日军占领东宁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进攻苏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筑东宁要塞及各种配套军事设施。骗招、抓捕大量中国劳工为其进行边境“筑城工程”。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大量中国战俘成为劳工来源。

要塞修筑初期,日伪政权用谎报做工地点和给予优厚待遇等欺骗手段,骗招华北、东北的百姓来东宁充当劳工。随着工程量扩大,又发展为强征中国百姓。当年的民谣《劳工怨》真实讲述了劳工的悲惨处境,“快到密炭去,一日三餐洋白面,还发大洋三块三。到了炭矿傻了眼:赶进煤洞子,泡在水里干;鬼子把头打,血汗湿衣衫;万人坑里一下咱白骨一滩”。

东宁要塞历史陈列馆中陈列了日军为纪念损坏的战车、死去的信鸽而立的纪念碑,但在修筑要塞中死去的中国劳工,则被日军随意丢弃在荒山野岭,形成强烈反差。这些劳工大多在工程未结束时就被残害致死,或在工程结束后被秘密屠杀。劳工坟遗址位于东宁大肚川镇老城子沟村北1.5公里的山岗上,占地2万多平方米,共有8000余名中国劳工的尸骨安葬在此。像这样的劳工坟在东宁有10几处。据考证,为修筑东宁要塞惨死的中国劳工达17余万人。

中俄人民友谊的见证

1945年8月30日,东宁要塞中901名日军放下武器,拖着105具尸体走出要塞,向苏军投降。在如今的东宁要塞和平广场正中央,矗立着雄伟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一名高举钢抢的苏联战士塑像屹立在花团锦簇的纪念碑之巅。这是中苏两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的见证。

采访中,东宁要塞博物馆宣传股股长董静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令她印象深刻的来访老人,他是二战苏联老兵的后裔,在他出生后不到一年,父母就在东宁战斗中不幸牺牲。今年,他专程来到东宁要塞参观,并在博物馆留言簿上写下这样的心愿:祝中国人民幸福、快乐,不要忘记为了今日的幸福、自由而牺牲的战士。

(人民网前方报道组:陆加杰、张素玲、王先进)   

下一页
(责编:陆加杰、曹亚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强国社区今日热点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