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问题问总理”系列报道之二
扶贫话题热度高涨 网友对打赢脱贫硬仗充满期待

人民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曹亚飞)人民网强国社区互动专题“我有问题问总理”(http://wzl.people.com.cn/index.html)自2月25日上线以来,网友关注度持续升温。与往年相比,今年“问总理”有关扶贫脱贫的话题热度高涨。“十三五”关于共同富裕、“获得感”的明晰表述,凸显了中央力补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决心。实施精准扶贫、5年脱贫7000万的目标,让网友对打赢这场硬仗充满期待。“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攻坚,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民心工程,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
实现物质脱贫首先要“精神脱贫”
网友裴春亮:各级政府除了出台各种扶贫政策,也需要对农村贫困户进行“扶智”“扶志”等精神层面的扶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调动农村贫困户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努力培养和造就他们敢于直面困难、勇于迎难而上的信念和意志,就一定能让农民走上脱贫道路。
网友邹贤启:实现物质脱贫,首先要精神扶贫、精神脱贫,只有具备想脱贫、想致富的信念、追求和勇气,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只有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脱贫了,才能真正意义上算是实现脱贫,实现小康。
扶贫要在“真”字上下功夫
网友直隶巴人:扶贫年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一些地方却效果不显著,有的地方观念落后还存在着“等、靠、要”,有的地方则是“大水漫灌”式扶贫,因此扶贫必须以“贫”的关键性诱致因素为切入点,对急症早施治。
网友恰到好处的幸福:驻村扶贫干部下基层要“走心”不要“走神”!要肩负起身上的使命,莫让百姓“空祈盼”!只有“真融入”到村里,掌握第一手村情,量体裁衣,才不会盲目“帮扶”。 “光说不练假把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真付出”,才能干出实效,真正让百姓受益。
网友郭俊奎: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弄虚作假,是一些地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主要原因。因此,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把习总书记要求的“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作为一面镜子、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扎下根子,帮助贫困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勤劳致富、科技致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借助“互联网+”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网友李士军:将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彻底改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固有模式。人才保障上,则要鼓励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成为农村电商带头人,善用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
网友张爱芝:如何有效实施“互联网+农业”,既考察着政府智慧,更衡量着农业科技发展的效率。于政府而言,在税收、金融扶持力度方面,应该给予更多支持和照顾,让“互联网+农业”有人做、有钱做,让互联网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相关链接:
“我有问题问总理”推出4天70余万网友参与 最关注农村养老问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