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

《长征》导演金韬:要用更生动、更贴近观众的方式传播长征精神

2016年10月20日08:34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小字号

电视剧《长征》导演金韬(代睿 摄)

人民网北京10月20日电(王玫)“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回顾长征之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30万勇士爬雪山、过草地,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播种下中国革命复兴的希望。80年后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传承长征精神?近日,电视剧《长征》的导演金韬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讲述《长征》创作背后的难忘经历,探讨如何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查看访谈实录

用长征精神拍《长征》

2001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应运而生,这部诞生于世纪之交的电视剧,开创了中国电视剧全景式展现长征的先河,也通过一次不可复制的拍摄经历,使之成为时至今日仍难超越的时代绝响。导演金韬回忆起这段拍摄往事,如昨日重现,历历在目。

“用长征精神拍《长征》。”在接受拍摄《长征》任务之后,金韬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实景拍摄、重走长征路。决定之所以惊人,是因为在此之前,长征题材类的影视作品创作还几乎没有人这样做过。

“红军走过的主要地方,剧组都走过了。”金韬回忆说,剧组行经四川、江西、贵州、陕北等地,走过雪山草地。“拍完这部戏以后,大家都认为,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既然有这样的结论,那就一定有这样的实践,其中一段经历给金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有一场在草地拍摄下雨的戏,县里拉来了两台消防车,但十分钟就用完了,再回去拉水,所有的演员原地挨冻,后来有人提出用消防车抽雪地里的水,往空中抛洒做人工造雨,打到演员身上。下的雨全都是泥汤,很臭!但大家就顶着‘臭雨’在泥里走,拍完最后一场戏的时候,演员身上全是湿的。”

拍摄结束后,当地一个藏族乡的乡党委书记请全体演员吃黄河鲤鱼,大家都不吃,看着鲤鱼掉眼泪,“我说大家都不要可怜自己,我们今天是在做一件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红军用生命为我们子孙后代打下了基业,能让我们幸福生活,我们也是用自己的辛苦创造一份文化作品,给子孙后代留下长征精神的食粮。”

在金韬心中,长征精神是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牺牲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和聪睿的革命智慧。他说:“长征精神不是拼死的蛮干,而是高超的革命睿智,恰恰是那些久经考验又实事求是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按照当时的政治规律、军事规律和自然规律,拟定出长征真正可行的路线和北上抗日的终极目标,才有红军走向胜利的史实。”

创新长征作品 感染现代观众

当下,以长征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有很多,拍摄的角度和侧重也各不相同,但是让观众真正愿意去看的已然不多,剧情缺乏创新。“我们这一代观众,依然对闪烁在屏幕上的耀眼的红星有着深深的崇敬。但是新一代,他们有另外的精神和文化追求。”金韬认为,文学作品体现的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的传承是有时代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的审美需求、文化需求也会出现变化。

在金韬看来,文艺工作者应该把革命战争年代的信仰、牺牲精神和文化结合,与新时代的特征和当下的审美进行有机地转换,这种转换不能是被动的,而是自觉和成熟的。用历史的精神适应和感染现代的观众,这是一个课题,也是一个任务。“尽管后来有许多写长征的作品,没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但我相信我们的同伴们一定会在这样的精神和原则的促使下不断地进行健康的、自觉的文化实践。”

传播长征精神要少点教化

作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成为突破时代和国界的伟大事件,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电视剧《长征》作为长征精神文化输出的样本,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不同国家电视台播放,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在出访时,将这部电视剧作为国礼相赠。

如何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长征精神?金韬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传播长征精神需要我们把角度和格局放大,而不是用旧有的窠臼装同样的故事。革命传统类的作品,教化精神应该少点,而着重表现人文精神。“你去和外国人沟通,摆出一种说教、去教育人的状态,人家肯定是拒绝的。”

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一定要传承,而且要找到特别合适的文化载体。“《芈月传》、《琅琊榜》等历史作品不分年纪,有很好的观众缘,90后也非常愿意看。”金韬强调,问题的关键在于创作者不要用以往的已经成型的规矩和规则去要求现在的表述,包括表述内容、表述原则和表述办法等等。只要找到合适的,文化形式可以多方面。

“我们需要用更生动的、更贴切于观众的办法去把长征精神讲给外国人听,同时讲给我们的后代听。”

(责编:王玫、王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