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

吾心安处是吾乡,我的家乡是最美

2018年02月14日13:40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2月14日电(记者 王静)年三十的晚上该是什么样子?“吃过年夜饭的一大家人围坐在一个火盆前看春晚,火盆里往往还吱吱地烤着红薯。孩子们吃着自制零食,兜里揣着压岁红包,在门口的院子里放着烟花爆竹。村子里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和狗吠声。一片红红火火中,人们享受着一年来最安稳幸福的时刻。”湖北武汉的“纸鸢1983”平实的叙述着埋在记忆中最美满的镜头。

         “年”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是不一样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方水土一方人。“年”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又都是一样的,过年要回家,不管离家多远;过年要团圆,不管有钱没钱;心安之处方为家,家永远是最暖的,家乡永远是最美的。家乡的每一点进步,都让归家的人心里满满,因为家乡是初心开始的地方。

重大青年说(贵州站)暨“我与家乡共发展”大学生座谈会 投稿:网友“木木木哒”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姜骞同学呼吁广大青年回到家乡助力发展,因为所有最牵挂的人都在这里,引起共鸣;来自暨南大学的刘美妮同学感慨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生活的影响,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建设的时候硬件软件设施也要跟得上,修好路,能致富,用好互联网优势,乡村个体经济也可以接入轻现金时代的移动支付,在旅游宣传上不仅要出乡村,还要出省,还要注意乡村旅游建设的后发力,做好后期维护,才能长期有效发展;来自暨南大学的王宇航同学提出当前乡村发展普遍地存在着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现象,鼓励青年学子到乡村参与教育关爱行动;来自杭州科技大学的刘轩鹏同学对贵州的发展表示认可,提出当前人才的缺失正是严峻问题,自己愿意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家乡尽绵薄之力。这是“重大青年说(贵州站)暨‘我与家乡共发展’大学生座谈会”上走出去的学子对家乡建设提出的建议。

        在“回乡看中国·美好新生活”2018中国好网民新春采风活动中,数百名来自各地的老中青网友通过镜头、文字和微视频记录着自己在家乡的所见所感,这些平实的近乎白描的文字无不渗透出深沉的爱。宏观中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是发生在乡亲身边的大事,都能给乡亲带来切身的获得感,和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满足。

上海轨交17号线朱家角地铁站 投稿:网友“用拼搏征服自己”

        “上海轨交17号线带来大流量的同时,也在带来新的机遇、发展和规划。同时由于地铁让更多市区的年轻人来古镇成为常态,传统的粽子、扎肉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年轻化业态将会越来越多地注入这个古镇,从而带来更活跃的经济。”上海青浦区的“用拼搏征服自己”在写自己家乡的时候有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对未来的畅想,“过去,因为路程长、耗时久,且为了避免堵车等原因,下午四点钟已经是青浦地区客流退去的时候;而现在由于有了地铁,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明显增加,也不再来去匆匆,在游玩时能更加尽兴,因此客流退去的时间被大幅度地向后延伸了。”

江苏徐州市丰县集市 投稿:网友“闫家小旭”

        “小伙子,手机带了吗?扫一扫,你就用微信付款吧!”这是摊贩大爷的声音。江苏徐州市丰县的“闫家小旭”对家乡集市上菜摊前的二维码,颇为吃惊,不敢相信。她说:“不到一年时间,发现家乡变化真得好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农村里的楼房越盖越高,院子也越来越宽敞。乡间小道变成平整宽阔的水泥路,飞奔的火车也通往家乡。手机支付走进乡间集市摊贩,西红柿、茄子、黄瓜、豆角等反季节蔬菜也成为春节餐桌上的家常菜。”

家乡沿河小村落的柑桔种植 投稿:网友“许英”

        广西崇左的“许英”寒假回乡的第一个切身感受是乡村比以前更加繁荣、美丽、生机盎然了!她的家乡有一个临河的小村落,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近年来发展起了柑桔种植,经过两年的辛勤栽培,今年柑桔迎来了大丰收,入股的农民获得了丰厚的收入。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落通过引入外国优良的经济果树,改变了自己贫穷的面貌。这样的实例在她的家乡数不胜数,许多农民正是因为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改种适宜经济作物,使得原来单一的水稻种植多样化,农民致富的道路越来越多。联合起来的农民依靠农田,利用先进的技术使得每亩土地的经济价值大幅度提升,农民的经济问题解决了。

家乡沿河小村落的柑桔种植 投稿:网友“许英”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民、农村、农业发生了变化。农民转型、农村变富,而最让人欣慰的是农业“变色”。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一段时间以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村中只剩下老人与小孩,农业被闲置,大量的农田得不到耕种,许多“青年农民”不会耕种,农业一派萧条。近些年,尤其是这两年,国家对农民扶持越来越大,许多农民有了回村种植的想法。沿河的小村落几年前有许多田地荒芜着,只零星的种了一些甘蔗与水稻,近些年才种植柑桔。事实告诉农民,农村的农田不能闲置,农业不能后继无人,不能让农业“变色”,一味单调的颜色也不符合每一位农民的实际需求,农田应该五颜六色,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家乡的振兴之路才刚刚开始,但逐渐改变的农村面貌已经足以让“许英”喜出望外。家乡给“许英”的深刻感受是传统农民变少了,有知识与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变多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农民敢消费了;农业的色彩变了,人们开始对农业感兴趣,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想成为农民,原来荒芜的农田又开始生机盎然起来,农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家乡每一个变化都令人欣喜,但每个变化背后都是靠着这方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不离不弃。

一家三代石油情 投稿:网友“石油人888”

        河北沧州市华北油田,一家三代石油情。“作为生在油田、长在油田的石油娃,不管身在何处,我都不会忘记在华北油田生活的时光。难忘那和朝阳霞光相互映衬的抽油机,氤氲着石油独有的香气;难忘局机关小区里安静的夜晚,晚风吹过时摇摆的梧桐叶,发出沙沙的和弦;更难忘的是周围那些和蔼可亲的笑脸,他们是我的父母、是周围的邻居、是同学的父母、是那些无私为油田矿区服务的志愿者们。这是那些最普通的石油人自信乐观的笑容,每当我在异乡求学感到疲惫的时候,那些笑容就会一次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鼓起勇气直面困难。华北油田,是我们每个石油娃梦想开始的地方,石油的印记深深刻入我们的骨髓,我们的每滴血液里都澎湃着石油的声音。”这是“石油人888”的记忆,他写到:“没错,他们高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让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梦开始的地方。”简短有力的文字让我仿佛听到了石油人铿锵有力的声音。

        除了美好的记忆,欣喜的变化,还有舌尖上的乡愁。吾心安处是吾乡,一颗荔枝让苏东坡自认岭南人;年夜饭 ,就是中国人最好的身份标识。

春节,我们家的团圆饭 投稿:网友“公震”

        据安徽铜陵的“公震”回忆:“在我的老家黑龙江,吃过年夜饭还有包饺子的习俗。听我的父亲说,3个人从除夕到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包一万多个饺子,直到今天我还以为是天方夜谭。原因就是,人工包饺子,能有这么快?其实,并不是包饺子多少,而是有很足的年味。在往年,更多的人家庭,忙着炸圆子、炸带鱼、做鲜鱼。我的岳母大人,不嫌多,油炸的东西越多越好。包括炸小粉条、蚕豆等、炒花生、炒瓜子,做炒米糖。现在市场上有的,家里都做过。”。

        最后,就送上几道年夜菜,满足一下大家的眼福,顺便勾出全国网友们舌尖上的乡愁吧。

内蒙古传统美食 投稿:网友“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重庆毛血旺 投稿:网友“平方c2 ”

重庆火锅 投稿:网友“平方c2 ”

上海走油蹄膀、扎肉、阿婆粽 投稿:网友“用拼搏征服自己”

(责编:王静、李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