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

改革开放四十年  义乌何以能C位出道?

人民网记者 孙婷婷 耿宽谋
2018年11月09日17:00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小字号

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鼓点,“去年总盼今年好,今年又是破棉袄”的义乌人重拾“敲糖帮”传统,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开始了走南闯北、走街串巷的“鸡毛换糖”之路,短短40年,就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书写了一部“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传奇史诗。

如今的义乌,不仅是世界“小商品之都”,更有着全国首个县级国家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中国县级城市十大活力城市、中国最具潜力的会展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谐的移民城市等美誉,让人有太多的理由为之点赞。

近日,“人民眼看义乌 改革开放四十年”主题报道组走进这座吃改革饭长大的城市,探寻其主动改革、拥抱开放的蜕变轨迹。

“人民融媒体看义乌” 主题报道组(人民网 章勇涛摄)

从“行商”到“坐商”,一以贯之做市场

“每个店铺停留三分钟,按每天营业八小时计算,逛完这里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记者对这座“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有了最直观的印象。

与印象中充满着市井烟火气的普通批发市场不同,记者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并没有见到人流如织的景象,相反客流量有些“惨淡”,但其业绩却是惊人的:2017年的成交额为1226亿元,领跑全国各大专业市场。

“这里主要还是做批发,别看客人不多,但他们每个人背后都可能有张几百万、几千万的订单。”工作人员解释说。

“骑着自行车进来,开着小轿车出去。”创业创富的脚步在这里从未停歇。资料显示,从1982年仅有700多个摊位的马路市场开始,义乌国际商贸城历经8次搬迁、10余次扩建,现已成为了义乌的地标建筑,拥有营业面积550余万平方米,相当于700多个足球场大。商位7.5万个,从业人员21万多,日客流量21万人次,经营26个大类、180万种单品,商品辐射219个国家和地区。

山越高越难爬,车越快越难开。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强势崛起和经济形式的调整,义乌也遭遇到“成长的烦恼”:订单减少、店铺倒闭、市场同质竞争加剧……如何摆脱路径依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义乌选择了以主动拥抱互联网的方式再出发。

以“基础硬件+基础数据+基础服务”为核心,深耕B2B领域,做强市场电商平台,短短几年,义乌就开拓出了“线下实体+线上电商”的融合之路,实现了从“鸡毛换糖”到“世界小商品之都”再到“全国网商集聚中心、跨境电子商务高地”的华丽转身。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当老板。”这是义乌流行的一句话。既有实体摊位,又有网上店铺,几乎是义乌商家的标配。从全民经商到全民电商,在东北小伙徐仁龙看来,这样的“创业土壤”是义乌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征。“产品供应链、创业氛围、创业机会特别特别多”,所以他选择义乌作为创业的第一站和唯一一站。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义乌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946.27亿元,同比增长21.74%。其中,内贸网络零售交易额654.55亿元,同比增长19.63%;跨境网络零售交易额114.86亿元,同比增长13.02%。

从“被动”到“主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时下,“营商环境”是个热词。营商环境好了,企业来了,市场热了,钱就多了。当历史的镜头回放,不难发现,优化营商环境是义乌历届党委政府一直在努力的目标。义乌每一次营商环境的飞跃,都离不开政务服务意识的增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兴商建县”战略开始,义乌就找准了“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的最佳结合点,并大胆探索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敏锐捕捉市场变化,精准把脉新情况新问题,主动调整服务着力点。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义乌更把优化营商环境视为发展经济的“先手棋”,“义网通办” “最多跑一次” “无证明城市”……这些不时见诸报端的创新举措,见证了义乌经济活力的持续迸发。

10多项“国字头”改革试点任务成效显著,“义新欧”中欧班列运行高效有序,“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加速推进……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据义乌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快打通办事“堵点”,让广大群众“只进一个门、只对一个窗、最多跑一次、最好不用跑”,义乌在全省率先设立“跑一次没办成”投诉与代办窗口,以问题导向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义乌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人民网 章勇涛摄)

据不完全统计,义乌已精简事项383项,取消证明270项,窗口削减率达到35.9%,材料削减率达到63.5%,网上办结率达到78.9%。

作为全国唯一设立海关的县级市,义乌港海关监管场所是义乌小商品出口的“主动脉”,每天都有超过1000个集装箱从这里始发。为确保货物在国内段通关顺畅,义乌港海关监管场所实行7x24小时预约通关,所有工作人员轮班作业,365天全年无休。

强大的物流服务也被视为义乌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江西商人有一批货要发往广州,但他没有选择点对点直发,而是选择在义乌中转,为什么?因为规模化。义乌小商品最早就是跟广州对接起来的,市场非常成熟,虽然看上去中转让路程变长了,但是时间反而短了,运费也更便宜。” 一位海关工作人员跟记者说。

从“过客”到“家人”,融出国际范儿

“世界义乌,亚洲横店,中国永康,浙江金华”虽是网络调侃之言,却也不无道理。

“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这个内陆县级市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海外朋友圈更是越拓越大。据了解,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达55万人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多名境外客商在这里扎根,成为“新义乌人”。 来自塞内加尔的苏拉就是其中一位。

义乌非洲商会会长苏拉接受采访(人民网 章勇涛摄)

在义乌经商15年,苏拉身上有很多标签:从塞内加尔来义乌的第一位商人、义乌非洲商会会长、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首批外籍调解员等。

义乌的吸引力来自哪里?

“我在这里生活15年了。” 苏拉说,他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这里取得的,“义乌好不好,是个不需要问的问题。”

“政府经常会组织座谈,征询我们的想法和建议,并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苏拉认为,机会均等、能参与、能融入,是义乌的魅力所在,“在义乌的外国人都是非常幸运的”,因为这里有“家的感觉” 。

刚刚获得“西湖友谊奖”的马来西亚商人、义乌世界商人之家旭日公益俱乐部CEO郭集福也与苏拉有着同样的感受。

“我们是外国人,经常要去办签证,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在中国的外国人都像我一样会说普通话、能看中文写汉字,所以难免会有东西看不懂、不了解。在义乌涉外服务中心,这些问题全都不存在,工作人员会耐心的讲解并给予帮助,甚至连复印拍照都免费。” 郭集福举例说。

“在义乌,我完成了一般人可能要再用额外十年甚至是二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这块土地培养了我。我就是义乌人,有什么我能为义乌做的,我都要尽一点绵薄之力。” 郭集福表示,这也是他为什么不好好做生意,而要投身社会公益的最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40年,白手起家、搏浪前行,义乌为什么行?通过数日实地调研后,还有很多挖不尽的答案。下一个40年,义乌还会发生什么精彩的故事,创造多少新的奇迹?值得期待。

(责编:耿宽谋、黄玉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