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新闻热点

【四十年四代人】

50载奋斗史 40年改革路 四代铁路工程人的匠心坚守

张葳 王先进
2018年12月20日13:31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小字号

 

编者按:

1500多人同时施工,100多台大小机械轰鸣运作,9小时就完成福建南三龙铁路龙岩火车站改造,对接丝毫不差。2018年年初,这样一段工程视频火爆海内外,迅速登上各种头条。

打响龙岩站改造“中国速度”之名的施工方是中铁四局,这是一家具有综合施工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伴随国家发展进程,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铁路、公路、市政、房产建筑、电力通信等各种项目中,凝结着几代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让我们走近他们,体会工程建设者的认真勤勉、甘于奉献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王志进:一辈子修铁路,见证祖国大变样

“宝成线、兰青线、西侯线、枝柳线、皖赣线,改造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京广铁路长沙至衡阳段……”说起自己参与过的铁路项目,中铁四局原政治部副主任、年过九旬的王志进老人如数家珍。

中铁四局原政治部副主任王志进接受采访。

不到30岁,王志进就投身铁路建设事业。回想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作经历,他感慨不已。从依靠人力为主,到以机械设备为主,铁路建设手段和条件不断变化。而最令他难忘的,是工友们在艰苦岁月里的奋斗故事。

“那个时代的工人是艰苦的。”他回忆道,从宝鸡到天水这一段属黄土高原,工人们喝的水都是黄的。

“进隧道一天两毛钱的补贴,算有点劳保了。”当时的工作环境条件很差,进隧道作业时,很多人脚上穿的是农村地里干活的布鞋。单位给工人发一套工作服,大家一穿就是好几年。

移山填沟修铁路——宝成铁路工地一角(崔敏 摄)

五年前,在北京工作的儿子接老人去旅游,坐上了从合肥到北京的高铁。“一个是舒服、快捷,服务周到,另外就是(设施)现代化。”修了一辈子铁路的人,眼看中国铁路越来越发达,王老心中满是自豪和欣慰。

张立明:青藏铁路是我镜头里最壮丽的影像

从事了30多年摄影工作的张立明,曾任中铁四局《铁道建设》报社编辑、记者。他主要以工程建设、铁路工人为拍摄对象,在国内和国际影展中多次获奖,参与或主持的工程画册难以尽数。

中铁四局《铁道建设》报社原记者、编辑张立明(人民网王先进 摄)

在张立明的镜头里,最能代表我国铁道工程建设发展的,一个是青藏铁路,另一个是高铁。他展示了一幅反映青藏铁路的照片《天路》,这是曾进入全国影展的作品。

张立明摄影作品《天路》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给建设带来了极大困难。他一共去过8次青藏线,每次都要在工地上扛着相机来回跑,找准位置拍,记录工人最真实、最丰富的施工状态与环境。

在海拔4700米处,工程点的一幅对联吸引了张立明的注意:吃饭大喘气,用餐小心点——人在高原。“那个环境,吃饭就得不停喘气,喘得很厉害,别人称我是‘牛喘’。我在那待的一个礼拜,晚上几乎睡不着,有时候要吃四片到八片安眠药。”

工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克服长期的高原反应,依然干劲十足,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高强度工作任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铁四局不光修铁路,包括公路、市政、地铁、房建及海外建设项目等,样样都参与,这使得他的拍摄题材更丰富。而数字化的应用、无人机技术的升级,也给摄影师带来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翟长青:从依赖进口到国际领先,高铁铺架设备由我守护

在世界舞台上,中国高铁已成为一张耀眼的名片。高铁铺架是一项长距离移动、前后方配合、多工种联动的机械化施工作业,每个工序都有设备作业,每台设备都有成百上千的线路和元器件,任何一个故障点的出现,都可能导致设备“罢工”。中铁四局第八分公司特级技师翟长青的工作就是要确保这些设备完好无损、正常使用。

高铁建设初期,很多设备是直接从国外购进的整机配套设备和电气控制系统总成,技术含量高,且故障隐蔽性大,给查找和排除带来很大难度。凭借对无线电的浓厚兴趣和多年的工作实践,翟长青查阅英文字典,将外方资料和自己掌握的技术反复比对,再向专家教授请教,对进口设备做“解剖”式研究。

翟长青(右一)与同事在施工现场沟通。

2008年,合武高铁铺架因文物保护而延时,工期紧逼。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台移动焊轨机上的发电机部件出现故障。外商厂家不仅要价上万元,还没现货,从国外发货运输至少要等半个月。翟长青当即决定靠自己解决,查资料、跑市场、反复试验,终于成功找到问题症结,采用国产二极管等部件替代更换,只花了不到300元就让发电设备恢复正常使用。

“工期对我们来说是主要的”,在翟长青心里,工程进度最为重要,铺架任务必须要按时完成。“你这边铺轨完不了,后续的一些工程都没法干。(耽误工期)这个损失非常大,很难计算,算成上千万都可以。”

中铁四局第八分公司特级技师翟长青接受采访。

青年时期的翟长青,一年300天都在外面做技术指导,他也被员工们称为“铁路铺架设备的守护神”。改革开放带来的技术性变革,贯穿了翟长青的整个工作经历。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铁路铺架装备和设备基本都是进口的。“现在,我们的铺架设备包括高铁装备设备,在国际上属于领先水平。”

每当乘坐高铁,经过自己参与建设过的站点,翟长青和同事都会有一种奋斗者的自豪感:“这个路正好是我修的,我就感觉到很自豪。这是我们自己干过的事业。”

徐露平:爱琢磨、敢创新,农民工蜕变成技术工匠

铁道施工是融合了多道工序、多个工种的庞大系统工程,动辄成千上万人参与。其中就有这么一群人,虽然学历不高,但在积累中学习,苦心钻研创新,从普通农民工成长为一名成熟技术工人,徐露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因家庭困难,读高中时徐露平就辍学打工挣钱养家。杭州湾跨海特大桥、京沪高铁、合蚌高铁、合福铁路和连盐铁路等项目,徐露平都参与过建设。让他出名的,是多次搞发明创新的一件件成果。

高铁建设中,预制梁穿束是必备的一道工序,就是将钢筋穿进预制梁里。“人工穿每天要穿几百根。要是一根一根穿,太慢,几根一起穿又太重。在那样的环境下,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看到别人的机械输送,我突然想到,如果自己设计一个东西,能像这样自动往前升,就不需要人工费力搬抬了。” 在这个简单想法的激发下,爱琢磨的他开始了研发之路。

徐露平(右)研制的“钢绞线自动穿束机”

他用自己的土办法绘制图纸,求人给加工配件,经过7天7夜反复试验之后,成功研制出了“钢绞线自动穿束机”。此后,徐露平在工作中对各种工艺、工序、工具等进行革新和改造达70余次。

2016年,在“徐露平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后不到两个月,他就研究发明了第三代内卡式千斤顶,每片梁钢绞线可节约1000元,仅他所在的商合杭铁路肥东制梁场,就可节约60余万。

中铁四局商合杭铁路肥东制梁场副场长徐露平

2018年4月,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最美农民工”等荣誉的徐露平,当选为安徽省总工会副主席,成为省内当选该职务的首位农民工。

黄莹:中国施工企业得到了世界认可

与徐露平同为“80后”的黄莹,2005年大学毕业就去了中铁四局的海外项目。十几年来,她先后在尼泊尔、埃塞俄比亚、阿联酋等多个国家、地区工作,现在是中铁四局中东地区营销中心商务经理。由于长年置身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当中,她对祖国的日益强大也有一番深刻的体会。

中铁四局中东地区营销中心商务经理黄莹

不论在哪,黄莹都能感受到当地普通民众对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认可。去年七月,一段中国挖掘机八小时内拆除南昌龙王庙立交桥的视频在社交媒体被广为转发。英国《每日邮报》在报道中感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效率!”有英国网友说,这简直比科幻题材电视剧的场景还要壮观。有了这样的效率,任何事情都可以迅速完成。

一段段工程视频已经成了中铁四局的“名片”,“我们如今奔走在各个国家,做企业和项目推介时,常常都特别骄傲和自豪”,黄莹说。

黄莹与海外客户洽谈。(资料图)

“中国施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项目的投标,十年前可能是单打独斗,没有欧美发达国家愿意找你合作。”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逐步强盛,尤其是在施工领域,盾构机、高铁等产品和技术水平跃居全球领先地位。她最直观的感受是,“我们现在参与国际项目竞标,很多欧美国家的企业主动向我们抛出橄榄枝,要求合作。这说明中国企业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结语:

短短几十年,我国的工程建设技术、设备快速发展,见证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为很多国家建设了大批增进当地民生福祉的项目。

中铁四局获得的部分奖杯(人民网王先进 摄)

中铁四局2017年的营销额达到1218亿元,比1998年足足增长了87倍!他们的项目不仅遍布全国,还覆盖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项项鲁班奖、詹天佑奖背后,是中国工程建筑单位对质量与速度的不懈追求。这其中,既有改革开放释放的经济活力强势驱动,也是几代建设者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缩影。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就是如此代代传承。

(责编:王先进、张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