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苏丹:用最现代的建筑语言讲述多元中国

近日,第22届意大利米兰装饰艺术和当代建筑国际三年展(简称米兰国际三年展)开幕。其中,以“设计中的环境意识”为主题的中国馆成为本届三年展面积最大的国家馆,由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三家院校共同参与。中国贸促会作为负责世博会事务的主管单位,协调并协助中国馆的策展及布展工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
设计如何提供解决时代问题的新思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第22届米兰国际三年展中国馆总策展人苏丹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分享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思考和期待。>>观看完整访谈
在米兰国际三年展上表现中国的解题智慧
强国论坛:您作为今年米兰三年展中国馆的总策展人,能否简要介绍一下米兰国际三年展的特色?
苏丹:米兰三年展是国际现代设计展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对现代设计的推广具有重要影响。从1933年开始经历了80多年的时间,这个展览推进了整个人类现代设计理念的成熟,为探索工业的能力、生产如何和传统的美术、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进行衔接等现代设计的关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和包豪斯一样,使意大利的设计被全世界所认知。在历史上,从1933年到现在,很多重要的事件在此发生;很多重要的艺术家、重要的建筑师、重要的设计师也都在三年展上展示过他们的才华,提出过他们的理想。
中国从2016年第21届米兰三年展开始介入这项活动,在这个国际性的平台上探讨和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思考。全球现有的设计三年展、双年展、设计周等项目活动很多,那米兰国际三年展的地位如何呢?我认为,打个比方来说,它就相当于珠穆朗玛峰峰尖的地方。米兰国际三年展侧重于一种哲学思辨,致力于以最新的美学和最广泛的视野探讨当下最受关注的一些问题,其中的思考具有深度,还特别关注科技的进步。同时,米兰国际三年展还体现了一种历史观,它是展望未来的,希望探讨设计对未来历史的影响,表现出以历史观来看待设计、引导设计的态度。
强国论坛:本届中国馆的亮点是什么?
苏丹:这次中国开始组织自己的设计力量构建中国馆,我是总负责人。中国馆的展览由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大学三家机构联合参与,其他馆则基本上都是由一个机构来做的。中国是大国,各方的诉求也比较多,所以需要一个团队来做,把大家的成果和能力放到一个有秩序的线索里面,再去进行综合分配,这就需要制定一个理念。中国馆的理念应对了今年整个三年展的总命题“Broken Nature”,直译为“破碎的自然”,但我以为这个直译的含义掩盖了其中更深层的一些问题。至于这些深层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就需要每一个国家馆的策展人用自己的视野、智慧去思考,尽可能多地把它不同层次的可能性都展示出来。
本次米兰国际三年展中,中国馆是最大的展馆之一——200平米,我们的场地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国家馆的空间序列里第一家就是中国馆,这其中中国贸促会作为负责世博会事务的主管单位,也协调并协助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从我的角度来说,做好中国馆第一是要明确理念,第二是三个机构集体亮相,一定要作为一个整体、并站在中国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中,我们一直在做很多努力,虽然有些地方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是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进步是非常大的。我想通过参与米兰三年展的机会,向世界表现出我们进步的幅度和一种欲望,即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在现象层面观察问题的能力,还要展现出我们深入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中国馆的主题是“设计中的环境意识”,既直接又深刻。说“直接”是因为环境是今天中国一直在关注的一个问题,比如在90年代大家关注沙尘暴,到21世纪以后大家开始关注雾霾;说它“深刻”则因为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具体现象,还包括社会环境、空间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环境”这个命题一提出来,不同的人想到的是不同的问题,这就对了。其实我们今天直觉看到的周边环境问题都是由综合因素产生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该是综合的,我们要告诉人们环境是多元的、多层次性的综合性事物,所谓“破碎的自然”这个课题也不仅仅只是牵涉到生态修复这么简单。对最渺小的个体人来讲,用什么样的理念去纠正人们所产生的一些误解、一些偏执,这其中是需要做很多工作的。本次米兰三年展中国馆中,我们三家机构从自然、社会和人三个角度选择案例展开工作,并最终形成一套整体的方法,这种做法在国家馆里还是比较特别的。西方的、非洲的一些国家所拿出案例往往是体现一个侧面,中国的特点则是我们善于整体表达,所以我们的这种方式也非常符合我们国家的整体性思维模式,符合民众的期待,也符合国家的表述语境。
中国设计要在最高端的国际平台发声
强国论坛:中国参加米兰国际三年展有哪些意义?
苏丹:我觉得中国参与米兰三年展意义重大。这些年中意交流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人越来越多地关注意大利的设计文化,因为意大利的设计在国际上都有着非常先进的理念,尤其“设计之都”米兰汇聚了全球最重要的设计评论家、设计师和机构,因此在这个地方发声是很重要的。我们注意到在4月份的米兰设计周,每年会吸引到3万中国设计师,中国几乎所有设计和艺术类媒体也都会在那段时间来到米兰。这个活动我大概跑了十几年,我发现2006年的时候关注它的中国人还很少,当时看到日本人、韩国人比较多;2010年以后参与其中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同时中国人的动作也在不断地升级,由看展到逐渐开始做自己的展览。我从2006年就开始做展览,在很多不同的场馆都做过,每年那些重要的展览活动我也都会去,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开始参与进来,今年甚至有几个中国的媒体机构在米兰筹划了一个盛大的设计论坛,向世界传递华人的设计声音。
这里面需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向米兰学习十几年了,究竟有没有触及到最高端的地方呢?其实米兰三年展设计博物馆就是最高端的一个地方,在这里你的声音能真正被全世界听到;在这个地方,中国能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思考。我觉得中国参与米兰国际三年展的意义不亚于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就更直接,因为设计是真正面对未来解决问题的领域。
强国论坛:国际业界对中国设计的看法是否有所变化?
苏丹:肯定是在改变,但我觉得这个改变的空间还很大。现在他们更多的还是想做产能输出,因为他们的设计教育非常发达,市场化也更早,品牌也多,因此对中国市场会更感兴趣。对于中国设计师来讲,这是一个学习过程,我们也一定要有雄心,实现将来互相之间更加平等地对话。
首先是要关注思想深度和自信。自信来自于你的见识、你从实践里面获得的经验、以及你超前思考的东西。在这几方面,我们还需要一个准备的阶段,这个过程中我有很多想和中国设计界交流的,因为我觉得我们的进步真的挺大,但依然有很多是我们的盲点。米兰国际三年展一定要进入到中国设计师的视野里,在那里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很有趣的人,他们往往能在自己的领域找到一些很特别的素材,再基于它努力地工作,通过接触他们,你会很有收获。
用最先进的设计语言表达复杂的中国
强国论坛:2015年您负责设计的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惊艳亮相让人耳目一新。以往人们对中国元素有一些刻板印象。您认为当代建筑设计该如何跳出“套路”表达中国的文化理念?
苏丹:中国,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词汇。中国的地理因素、历史因素,各个板块的文化因素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在不同的时期,热点是不一样的。让我们来描述什么是中国风格其实挺难的,中国是多元化的,不要把中国简单化。我们就是中国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和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即使是面对世界,我们还是清楚地带有中国的烙印。在这种情况下,能否举重若轻,让人们看到中国新的一种样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中国馆,直到现在来看它在国际上的评价都非常好,它使用了一种最先进的设计语言,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做的。若一定要用一个形象来概括,我觉得很多东西都能代表中国,比如折扇、灯笼,但除了其表象之外,我们一定还要看到里面的复杂性以及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将之表现到建筑语言上的时候要慎重,虽然有时候直接的表达能在视觉传达上让人一眼就记住,但更多时候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一定别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觉得我们今天可以用更加复杂性的东西来表达自己。
华人建筑师过去有美籍的贝聿铭,我们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像马岩松等,他们都在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的影响,我觉得挺了不起。很多人觉得马岩松做的东西没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因为没有体现出“符号”,但是他实实在在的带动了中国先进的制造能力和设计方法的应用——中国人可以玩这个东西了,并不再是美国、欧洲的专利。青年建筑设计师华黎做的东西也挺不错。另外香港的设计师很接地气,他们的设计好多体现出了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同时文化符号的转化又非常到位,很有意思。
让美育成为终身学习的追求
强国论坛:怎样看待舆论中时常出现的“审美”争论?
苏丹:缺少美育的时候,美是不会爆发的。美学不是随心所欲的,是有限定的。你认为没有人做的你做了就是对的,未必,它里面是有一套逻辑的。同时,除了逻辑之外,它里面还有反逻辑、具有创造性、有跨度的东西。如果把美僵化了,告诉你这是美的,那是丑的,肯定是有问题的。我在韩国发现很多小孩就已经在看光州双年展,要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先锋的展,可小学、幼儿园的老师却都会带着孩子们去看,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除了接受传统艺术以外,我们还要接受现代美育,因为现代美育的核心理念和传统的是不一样的,由此也会影响到表面形式的变化。甚至说美育里面很多深刻的问题,像是讨论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的问题,都不能以僵化的形式进行分析。美育会直接影响创造性,因此它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强国论坛: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苏丹:我认为最简单、直接、粗暴的一种方式就是——多看,看好东西。到博物馆去,到美术馆去,到好的地方去看。条件允许的时候,走出国门,去大英博物馆看,到巴黎看蓬皮杜、看奥赛,到华盛顿、纽约去看,到首尔去看。当然我们还要到西安去看,到安阳殷墟去看,到河姆渡去看,到三星堆去看。阅读和走路,看和思,是人终生学习的过程。现在我们对“美育”口号说得多,却没有留出足够时间给孩子们去看。我在博物馆工作对此有深刻体会,这一点也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即博物馆敞开大门,欢迎一切的人来。哪怕在里面你表现的“无知”也没有关系,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还会经常开设一些文艺、人文方面的讲座和讨论会,来的人非常多,不仅仅是清华的,每次活动50%以上的人都是社会上的观众。什么时候当我们去博物馆的人跟去菜市场的人差不多了就好了。
城市规划呼唤“克制”的美学
强国论坛:城乡的规划和设计如何与生态环境实现平衡?
苏丹:我觉得克制是最重要的。路好宽,广场好大,人在里面反而就会显得很渺小。你会发现这里面需要协调,需要有一种克制的态度,需要我们算得更精细一些。一个优秀的民族一定能把账算得精细,能用最小的代价处理更多的事情。在面对人的需求时,不要把它变成一种纵欲。这种克制还应该渗透到美学里面去,让人们意识到并不是越多越好,越大越好。人最智慧的时候通常是处于一种半饥饿的状态,因为只有保持一定的“饥饿感”,人才会思想高度集中,对周边高度敏感。
城市规划要考虑行政、经济、地理、功能等诸多方面,牵扯的问题比较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克服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整体的协调,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一个国家的能力、社会的能力。
年轻设计师要重视职业精神 “理想”就在此刻
强国论坛:对中国的年轻设计师有哪些建议?
苏丹:年轻的设计师努力的方向,我觉得还是一个职业精神的问题。在欧洲、日本,你会看到设计师是真正热爱他的工作,而不是热爱工作带来的物质上的回馈,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只有依靠这种职业精神,行业才能做好。这不是一个技能问题,是思想意识问题,是生活态度、职业态度的问题。很多人还是把从事设计当作一个机会,觉得可能借之将来可做的事会比较多,我觉得仅仅有这个想法是不够的。这是第一个要忠告年轻设计师的。
第二个要忠告的是注意学习方式,珍惜现在每一个手上现有的项目。不要认为理想在以后,我认为未来就在现在,把每一个手头的案子做好。另外,要注意宽度和深度,宽度是一定要以包容的心去看待其他文化圈子里面的东西,不要把自己过早的封闭,视野要开阔,要看到很多领域发生的事,看到其他国家、其他同行非常优秀的作品。但是也要有你自己的立足点,要在这个门道里走得非常远非常深,每个人要有自己独立的东西和非常骄傲的东西,用很多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去无休无止地追问、去实践,然后形成经验,最终这种经验在专业体系里的展现会让你脱颖而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