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焕发大生机 衢州力争打造浙江“最美客厅”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9月17日,人民网融媒体记者跟随“人民融媒体看衢州‘党建治理大花园’”专题活动走进浙江省衢州江山市、柯城区,采访当地如何通过党建工作做到实现基层治理、乡村振兴。
衢州,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依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衢州的小城镇乡村风貌得到显著提升,乡村活力不断释放。
科学整治,打造乡镇品质生活
沿着江山市碗窑乡达河村村道一路走来,环境干净整洁,几乎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有一个“一米菜园”。而就在前几年,达河村的村容村貌并不乐观,村边的抛荒地随处可见。
2018年,为了巩固美丽乡村建设,碗窑乡因地制宜,村委会决定在达河村打造“一米菜园”,可是支持这个决定的农户却寥寥无几。江山市碗窑乡党委组织委员郑余富回忆道:“工作刚开展的时候,好多老百姓因为对这个‘一米菜园’不了解,所以心理上有抵触。”而后,村里的党员带头将自家的菜地拿出来作试点,他们利用废瓷、废模具、竹枝及整治过程中拆除的建筑垃圾,打造出一处处经济实用的农耕田园。周边的农户看到焕然一新的菜园后,纷纷也加入了“一米菜园”的建设。村民何介德说:“以前村里到处都是泥巴,现在多干净,你看,穿皮鞋也可以到菜地里摘菜种菜。”村容村貌的提升带来的不只是环境的改变,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改变,这些抛荒地和拆后地在村民们的巧手下焕发了新的生机。
江山市碗窑乡达河村“一米菜园” 摄影\王帅
“文保非遗” ,古镇复兴换新颜
江山市清湖镇位于江山市城区西南郊,建镇已有2600年历史。2017年11月撤镇设街转为清湖街道,曾是浙西南水陆交通重要枢纽、浙闽赣三省边境商业要冲、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走进街区,记者看到至今仍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从清湖街道办事处了解到,自2003年,清湖就被列入总体规划控制区块,但由于没有土地,不少村民为了生活和经营的需要,想方设法私搭乱建起了现代风格的附属用房,破坏了历史街区原有特色。
拆违伊始,有老百姓质疑:“拆了能拆到底吗?拆得不彻底我就要信访!”曾经在自建房里经营塑胶材料的老板郑丽华最初就十分抗拒,“我在家里生产,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为什么要搬呢?!”街道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过多次审慎讨论研究,决定帮其联系在红色物业园租赁厂房,另行建设生产基地。经过几轮的协商谈判,郑丽华最终同意把企业整体搬迁至红色物业园。街道又帮忙联系环保局及消防大队的专家,指导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及消防安全配套设施的购置和完善。郑丽华经营的塑胶场现年销售额已突破5000万,成为江山市的行业“龙头”。
“榜样是最好的力量”,在甬源塑胶的示范带动下,清湖集镇区的其他“低小散”纷纷主动要求搬离集镇,入驻集约化的企业园区,并实现“强强联合”、抱团发展。
从2017年11月到2018年12月以来,整个清湖街道“人一我十、人十我百”的大小集中行动开展了67次,共计拆除各类违章821处,面积达12270多平方米。
恢复原貌的古镇吸引了更多寓外村民回乡生活,随着人流量的日趋提升,54户农户将自家闲置房屋进行修缮改造,推出一系列精品民居民宿,街面新开餐饮饭店14家,直接带动村民就业200多人。
清溪古镇 摄影\王帅
发掘“花园经济”,助力乡村旅游
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荆溪村背靠烂柯山,近临龙门峡谷,荆溪村宣传干事郑俊说:“原来荆溪村是一个非常偏僻的村,因为它相对独立,四面环山,能够到这个村子来玩的人实际上是非常少。”2014年起,荆溪村根据地理条件,打造赏花旅游胜地。“2014年国庆假期就来了有20多万人。当时非常热闹。”村里的宣传干事郑骏回忆道:“我记得当时人流车流一直排到了村口”。
荆溪村党支部副书记徐跃进说:“有了那次的经验,我们从2015年到现在,种花的档次和品味也越来越高,不仅有向日葵、荷花等普通花卉,后来还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特色花卉,每年最高峰的时候能有三季花海,一年能吸引将近40万的游客到荆溪村。”
近年来,石室乡每年投资100余万元、村投资20余万,用于打造荆溪花海,荆溪花海以八卦田种植格桑花为核心,以桃花、荷花、向日葵等为辅助,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目标,织就了一条四季芬芳的荆溪花毯。
荆溪村花田 摄影\王帅
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今的衢州市是浙江省自上而下、全域开展小城镇境综合整治的地级市,着手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效评估和美丽城镇创建标准研究。“民富景美”逐渐成为衢州乡村的鲜明标识,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致力于改造小城镇乡村风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