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

大湾风:产业扶贫,“家门口”就业更舒心

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室 廖明山 佘映薇 罗汉章
2020年06月23日16:35 | 来源:珠海传媒集团
小字号

微信图片_20191218131631

  云南怒江和西藏林芝,它们跟广东的珠海有什么关系?

  按照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部署,从2016年9月起,珠海市对口帮扶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年多来,珠海人与怒江人的深厚情谊,跨越2000公里紧密相连。而林芝地区也是珠海对口支援的对象,珠海援藏干部与藏族乡亲“结对结亲”,就像一家人一样。

  眼下,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已经进入关键时刻。珠海更加挂念两地的乡亲们。

  “怒江、林芝,我们来了!”6月17日上午,“决胜时刻——怒江林芝行”大型采访公益活动启动,7辆路虎越野车缓缓驶离珠海,向两千公里外的怒江、林芝行进。

  出发前,珠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闵云童为采访报道团队授旗。“对口帮扶怒江、林芝地区,是国家交给珠海的政治任务和光荣使命。经过近几年三地共同努力,怒江、林芝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个显著成效,是珠海人饱含深情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微信图片_20200623142224

  珠海农控集团共建的蔬菜基地大棚一字排开,成为当地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就拿援藏来说, 2019年,珠海对口援建林芝的项目全部竣工验收,超额完成了任务。在计划内,完成了吞布容村、普龙村等2个小康村建设,总投资1951万元;在计划外,还完成了东多村、邦仲村等2个小康村和米林县有机肥加工厂等3个项目建设,累计总投资12645万元。特别是邦仲村小康村建设,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效果明显,村民人均年收入率先突破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0万元,成为林芝市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典范。

  今年,珠海对口支援米林县的5个援藏项目已经开工,力争在今年10月底达到竣工验收条件,高质量完成2020年对口支援投资计划。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采访报道团队的脚步,一起去怒江和林芝去看看这里的变化,了解体验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吧!

  2000多亩蔬菜销往大湾区,带动近3000人就业

  6月20日,“怒江林芝行”报道团队抵达行程第一站——怒江州兰坪县。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国唯一的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奔腾不息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群山纵横下形成“三江并流”的奇景,而兰坪县就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南大门,有“三江之门”的美誉。

  汽车刚驶入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路边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毯子”瞬间“铺满”了记者的视野,这是占地2000多亩的珠海对口帮扶兰坪蔬菜基地。走进基地,现代化的喷淋系统正“呲呲呲”地扭动着身躯,浇灌着葱、油麦菜等农作物。另一侧,当季的荷兰豆、西洋花收割完毕后立刻装上冷藏车,经过40个小时的路程后,这批新鲜蔬菜将“点对点”销往珠海、广州和澳门等城市。

微信图片_20200623142351

  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永兴社区高楼林立,干净整洁。

  蹲下身子、弯腰低头,白族的和阿姨耐心、细致地为每一株葱苗除草。6月20日,是和阿姨在蔬菜基地上班的第3天。上班一天能有80元的收入,和阿姨格外珍惜这个工作机会。

  和阿姨此前一直住在离兰坪县城50多公里的乡镇上,以种植玉米为生。山上的劳动条件恶劣,劳作辛苦收成有限。得益于兰坪县易地搬迁安置点项目,和阿姨圆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搬进了崭新的房子里,并且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不辛苦,很开心。”这是和阿姨反复讲到的两句话。每日往返的大巴车穿行于新家和蔬菜基地间,为和阿姨和同事免去了交通不便的后顾之忧,“我们只要按时坐车上下班就行了,感谢有这样好政策。”

  据介绍,该蔬菜基地由兰坪县优创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珠海农控集团怒江投资有限公司合资建设,于2019年年初建成。包括喷淋系统在内,基地还建设有占地20亩的温控大棚种植区以及占地11.4亩的基地配套冷库物流集散地,总投入超3100万元。

  蔬菜基地引入专业蔬菜公司承包运营,陈石良是运营方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兰坪县全年最高气温25℃,十分适合种植葱、油麦菜等蔬菜。蔬菜基地引入山泉水进行灌溉,土壤和空气几乎没有污染。

  在蔬菜基地,白族阿姨蔡海翔和工友们正为葱苗除草。蔡海翔和工友均为兰坪县易地搬迁安置点贫困户,每天在基地工作8小时能获得80元的收入。在这里,蔡海翔不仅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还有机会学习现代化种植技术。像她这样在基地内务工的每天有500多人,其中两成是建档立卡户。截至目前,蔬菜基地已带动建档立卡户近900户3000人就业。

  “除了务工收入以外,基地每年还能为当地群众带来161万元、惠及近600户的土地流转费用收入。”珠海保税区管委会党政办工作人员、兰坪县扶贫办副股长李金泽表示,在蔬菜基地建成之前,这片怒江州最大的平地以群众零星种植为主。基地投入运营后不仅整合了土地资源,还建设了大棚、灌溉系统等,并引入现代化种植技术,让兰坪县的蔬菜种植产业不仅种得好、也能卖得好,实现既丰产又丰收。更重要的是,种植基地留下了带不走的种植技术,让当地群众有了脱贫“造血”能力。

  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以来,珠海横琴新区、珠海保税区对口帮扶兰坪县,产业扶贫力度大、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珠海投入产业帮扶资金4887万元,占总投入资金近四成。 3000亩花椒示范园、1000亩金银花种植示范园、525亩水果种植示范园、90亩天麻种植示范园、7500头生猪养殖示范园……41个产业帮扶项目串珠成链,因地制宜分布在兰坪县各区域,为贫困群众就业、拓宽增收渠道提供了有力支持。

  扶贫车间开到搬迁安置点,职工最高月收入4000

  在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永兴社区,记者探访了女企业家李青艳开设的扶贫车间。

  车辆行至山道上,一排排楼房映入眼帘,整洁大气的社区在环抱的群山、低矮的民居中格外显眼。热烈的阳光下,不少青少年在社区活动广场的篮球场、健身区玩耍,一张张黝黑的面庞洋溢着满满活力。

  走进百川民族文化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永兴社区扶贫车间,缝纫机运转时“哒哒哒”的声音不绝于耳。尽管是周末,6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依然有几十名员工在两条生产线上埋头工作。开口袋、订徽章、缝侧缝、上拉链……十余道工序依次进行,一叠叠运动服经由一双双手整齐地摆放在工作台上。这些员工,都是来自永兴社区的建档立卡群众。

  “我家有6口人,之前靠老公打零工勉强糊口。来到扶贫车间后我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孩子,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23岁的白族女孩张萍秀自豪地告诉记者,她在扶贫车间工作已满一个月,不仅掌握了多种缝纫工序和技巧,最近还晋升为组长助理。

  自今年5月开工以来,这个开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已吸纳119名建档立卡群众就业。李青艳告诉记者,扶贫车间的订单主要来自兰坪县及周边,员工按件计薪,每月平均收入近3000元,最多能挣4000多元。

微信图片_20200623142356

  兰坪县为易地搬迁房配置的幼儿园外墙五颜六色,充满童趣。

  “开设扶贫车间的初衷是帮助残障人士就业,同时鼓励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致富。” 李青艳是个土生土长的白族姑娘,中专毕业后,年仅20岁的她放弃了在大城市打拼的机会,回到兰坪县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从通过劳务输出、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劳动力就业,到发展服装产业带动贫困户、残障人士脱贫,李青艳走出了一条“在创业中扶贫,在扶贫中创业”的发展路子。

  扶贫车间建设过程中,来自珠海的援助令李青艳非常感动。“2018年,珠海驻兰坪县工作小组主动找到我,提供了第一笔扶持资金,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李青艳说,她用珠海援助的50万元完成首批职工技能培训、设备采购,为后续服装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李青艳已开设了两个服饰扶贫车间,解决约150名建档立卡群众就业,同时安置15名残疾人士就业。疫情发生后,她自掏腰包开建怒江第一家口罩厂、第一家防护服厂,提供近50个就业岗位。

微信图片_20200623142413

  学员在兰坪县的服装技能培训基地参加缝纫机培训。

  站在扶贫车间门口,抬眼便能望见兰坪人心目中的圣山——雪邦山。“雪邦山是兰坪县的象征,从雪邦山淌下的沘江水滋养了这一方水土。”李青艳说,眼前沉默的雪邦山总是鼓舞着自己,像大山一样坚强,脚踏实地朝前走,永远在路上。

  (来源:珠海传媒集团 作者:廖明山 佘映薇 罗汉章 摄影:李建束 钟凡)

(责编:张桂贵、曲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