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风:大湾区稻谷飘香,珠海喜开丰收“镰”!

炎炎如火的7月,珠海市斗门区的田间地头稻谷飘香。
“今年雨水均匀,病虫害防治较好,早造水稻平均亩产760斤,比去年早造水稻每亩增产20斤。”斗门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石七根说,今年斗门区早造水稻主要种植美雪丝苗、美香占、桂香占、十九香等抗病、抗倒伏能力强、高产的优质品种。
在莲洲镇西窖村,沉甸甸的稻穗挂满了稻秆,收割机在田野间来回穿梭。由于近段时间雨水天气频繁,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集中大面积收割水稻。
现在收割水稻早已不用镰刀了,所以老话说农民“喜开丰收镰”,也应该改成“喜开收割机”了吧!
专业户赵小红正在收割他种植的全农丝苗品种水稻,据了解,该品种今年亩产大约900斤。
黄姨家里有60亩水稻田,今年种植了美香粘。站在田边,看着金灿灿的水稻被快速地收割,她的脸上笑开了花。“以前用镰刀收割,割好后再用打谷机把谷粒打下来,一人一天只能割几分田,费时又费力。”黄姨介绍说,如今,全自动水稻收割机这边把水稻“吃”进去,那边立刻就能把谷粒分离出来,还能把叶子和稻梗打碎“吐”回田里做肥料,一天能收割几十亩水稻,省时又省力。
截至目前,斗门全区29700多亩的早造水稻收割完毕。
斗门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向农民讲解新品种
在斗门镇大赤坎村,斗门区新农人稻菜专业合作社一片忙碌景象,工人们正在对刚刚烘干出仓的稻谷进行打包、上秤,一袋袋打包称好的稻谷被搬到车上拉走。“烘干相比传统晒干更安全,烘干的谷子放一年都不会生虫,价格也比传统晒干的谷子每斤高1毛5,销路很好。”该合作社社长廖伟平说。
大赤坎村正在进行早造水稻收割的稻田
大赤坎专业户承包的130亩水稻大丰收
科技,成就农业强、农民富。
在珠海,今年推广早造水稻侧深施肥插秧一体新技术成效显著。数据显示:全市平均每亩增收稻谷约60斤,化肥用量减少25%,每亩节本增效95元。全市推广早造水稻侧深施肥插秧一体新技术示范面积达1026亩,其中斗门区为700多亩。
近年来,斗门区的农业技术部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了全覆盖。
农民驾驶收割机进行丝苗米收割
收割机开启收割模式
收割机把刚收割的稻谷进行卸装
快速卸装稻谷装车。边收割、边打谷、边装车,全程机械化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率。
珠江八大门,五道过斗门。绿水青山的斗门,正在加快建设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毫无疑问,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科技兴农成为其中的生动实践。目前,斗门区基本农田面积为28.85万亩,占全市75%,是珠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
丰收带来富足和开心
丰收带来富足和开心
新鲜的稻谷,被农民捧在手心,阵阵飘香。
科技之外,传统仍在延续。斗门区水稻良种繁育基地的水稻,只有一两亩左右,为保证良种的质量,需要人工收割水稻。骄阳似火、汗流浃背、沉甸甸的稻穗,让生活于此、习惯于耕作的村民,在这个季节固执地表达本土特色的传统收成文化。
(来源:珠海传媒集团 作者:张帆 摄影:赵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