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

路锦非:分层有序推进长三角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

2020年08月19日16:3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公共服务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内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协同共进,推出了一系列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创新举措,如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长三角所有41个城市实现异地门诊结算,企业和个人在一个网络平台即可办理几十项政务服务内容等,极大地提高了长三角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彰显出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初步成就。为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公共服务一体化,需要深刻理解公共服务的内涵分层,有序推进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整合。

  外围-中层-内核:公共服务内容逐层深化

  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深度和难度呈现分层分布,由外围向内核逐渐深化。一是外围程序类、流程类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整合。公共服务中涉及到办理程序调整、流程改进、效率提升等的服务内容,是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第一层次;二是中层内容类、身份认同与交互类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整合。此类公共服务要求各地公共信息的更深层次共享,异地身份认同和社会治理与服务的协同完成。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居民信息和企业信息,在政务信息平台上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区域共享。各地方政府均能够根据相关信息提供合理的公共服务,而不会因为信息隔绝不畅引起公共服务受阻;三是内核权益类、福利类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整合。核心公共服务前端涉及民生福祉,后端连接政府责任。如长三角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待遇,陷入困境时获得社会救助帮扶的权利等,需要相关地方政府间有关公共资源的深度合作,包括权益记录、权益互认、权益折算与转移、待遇资金的征缴、管理与发放等。

  三个层次的公共服务各有特点又递进衔接,在推进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中居于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实施要点。

  联通-共享-协作:公共服务一体化渐次推进

  目前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在第一个层次已经卓有成效。接下来要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推进第二和第三层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统一手续、简化流程,第一层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顺利。上海“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最多跑一次”,安徽“皖事通办”等,均是各地在行政流程手续办理方面的便捷化改革。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后整合为长三角“一网通办”,企业和居民个人可以通过统一的前端服务平台便捷办理五十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广受企业和民众好评,第一层次公共服务改进和一体化整合成效显著。

  信息共享、身份互认,中层公共服务一体化初见成效。中层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点是区域内居民信息共享和异地身份互认。长三角居民无论户籍所在地,其身份信息通过政务信息网络和数字政务平台在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共享,居民无论到哪里工作和生活均拥有共享的“长三角人”身份,享受一体化便捷公共服务。如长三角积极尝试推进医疗门诊费用异地结算,目前已经在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异地门诊费用结算,民众持“一卡通”可以在长三角各地实现异地门诊就医,相关费用直接划转,而无须回户籍医保地办理。中层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尝试已经在医疗保险门诊异地结算方面初试成功,获得居民广泛好评。接下来应当着力推动其他中层公共服务内容的区域一体化,如养老服务、长期护理保险等。

  深度协作、责任共担,内核层公共服务一体化尚待破题。内核层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点是政府间的深度协同和公共责任的合理分担。就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来说,门诊费用因为是个人账户一卡通余额支出,个人财产的权属性质清晰,因此异地结算比较容易实现。但医疗保险的缴费基数、报销条件比例等涉及公共权益的内核部分,目前尚未触及。养老保险的跨地区权益整合以及养老保险区域统筹等都需要跨行政辖区政府在基金征缴、管理、发放等环节的深度协同合作,在区域信息共享和身份互认的基础上整合跨地域权益和福利,实现区域内居民的一体化养老保障公共服务。社会救助政策基本上是由地方财政负担的公共服务,各地均倾向于对辖区户籍人口提供社会救助等公共福利。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求区域内居民的完全市民待遇,对地方政府间的深度合作提出了要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关乎民生的公共服务内容涉及权益积累与交换,关系政府财政合作与转移,属于内核层的公共服务内容。对于在非户籍地享受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的长三角居民,由户籍地和所在地政府之间,按照科学公允的权益互换与资源转移原则,在后台合理分担公共责任,居民在前台享受无障碍、无差别的一体化公共服务。

  通过对“外围-中层-内核”各层次公共服务采取“联通-共享-协作”的针对性一体化推进策略,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逐层深化推进,以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服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匹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带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释放长三角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更强活力与创造力,让长三角居民真正享受到顺畅、高效、无差别的高质量公共服务,彰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成就。(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责编:张桂贵、曲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