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

《人民e财经》:经济特区,40岁了!

2020年08月26日10:36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小字号

《人民e财经》演播室现场

  主持人:各位好,这里是由人民网强国论坛、人民日报麻辣财经工作室和全国党媒平台联合推出的新媒体访谈节目—《人民e财经》,我是珠海传媒集团主持人冯喆,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本期节目的录制。今天我们聊的话题是经济特区40岁了。今天非常荣幸有请到了两位我们的访谈嘉宾,首先让我们有请的是国务院参事室特约评论员姚景源先生,欢迎您。同时我们欢迎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同时也是麻辣财经主创陆娅楠老师。陆老师您好。今天我们聊正题之前,首先有请陆老师跟我们介绍一下《人民e财经》这档新节目。

《人民e财经》特约主持人:珠海传媒集团冯喆

  陆娅楠:大家好。麻辣财经工作室是人民日报的首批融媒体工作室,它的主创人员是来自人民日报的经济社会部,去年我们工作室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新媒体栏目一等奖,今年我们希望在这个高原上面再创高峰,所以打造了《人民e财经》,《人民e财经》实际上是结合了人民日报、人民网强国论坛和全国党媒平台这个报网端三个资源,希望进一步地发挥我们在经济报道上的优势,同时,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开门办报、开门办融媒体,加强央地互动,今天我们第一期栏目也邀请到了珠海传媒,希望通过我们不同视角看经济特区,我们的话题有一个新的火花。

  主持人:听了陆老师介绍,相信很多麻辣财经的铁粉们也是非常非常关注,有多元的元素,进行不同的创新。相信会让很多人得到自己非常想收获的讯息。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就是经济特区已经40岁了。今年是经济特区40年,在1980年8月26号,是我们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海经济特区成立的年份。我想问一下姚老师,当年国家在设立经济特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经济特区设立的目的以及想取得的效果都是什么呢?

  姚景源:我们把时间回到40年以前。在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要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在本世纪末,把我们这个国家建设成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国家,当时四化是我们大家都要奔去的宏伟目标。我们到了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我们提出了一个四化的宏伟目标,我们采取的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措施。

《人民e财经》嘉宾:国务院参事室特约评论员姚景源

  当然,特区,大家知道,最开始想搞一些出口的加工区,但是,后来把它叫做经济特区,从出口加工区到特区,它的内涵一下子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之后,我们说是特区40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

  陆娅楠:非常同意姚老师说的。在我看来,为什么搞特区,还是四个字?穷则思变。如果我们来看一下经济数据,因为姚老师也是做数据出身的,去年我们国家的人均GDP是首次突破了一万美元,但是如果回到1978年那个时候,我们再看那时候中国的人均GDP是什么?155美元,155美元是个什么概念?当时全世界最穷的地区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但是我们的人均GDP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一,这么穷,怎么办?没有钱搞发展,我们得从外面引点钱过来。当时在广东主政的领导人就说了,我们要不要向中央提出一下,我们广东有这个人脉资源,华侨多,有这个资源,我们能不能来引点资,最后中央一讨论,可以,我们应该允许广东、福建这样的地方,利用他们的资源,有利条件来搞这个特区。

《人民e财经》嘉宾:人民日报主任记者陆娅楠

  主持人:我非常同意姚老师和陆老师的观点,就像刚刚姚老师和陆老师所说的,我自己本身是珠海人,在珠海已经生活工作过几年,对珠海有一定了解,珠海也是1979年破县立市,1980年被设立为第一批经济特区,在设立特区之初,珠海也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像刚刚陆老师所说的,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是香洲毛纺厂,也是开创了国内吸引外资的先河。可以说珠海伴随经济特区40年,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我想问一下姚老师,为什么这些地方,像深圳、珠海,原本只是小渔村、小县城,为什么一被国家设立成经济特区之后就能够发展这么快速、这么迅猛呢?

  姚景源:小平同志说可以给一些政策,这个政策是什么呢?就是改革开放。这个时候改革开放,就有力地撞击了那种旧的闭关自守的状况,而且应当说是特区的党政领导干部、特区广大的民众,大家都有一种积极向上。我那个时候是深深地感到特区的氛围,在80年代初,在建立特区的时候,我们真的是有一批,现在讲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领导干部,和老一辈革命家。他们这一代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把全身心都扑在改革开放事业上。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现在能成为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刚才娅楠讲,全国人均GDP收入是一万美元,深圳去年是29498美元,接近三万美金了,全国第一。深圳特区的发展和实践证明,我们搞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那个时候我们这么大个国家,我们960万平方公里,我们那么多的人,那个时候还是9亿人口左右,我们这么一个状况,我们就是人口多,底子薄,所以,我们要有一个突破,怎么突破呢?一个是刚才娅楠也讲,借鉴国际上的好的先进的经验。第二个,从我们自身,我们特色出发。我们搞特区,其实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现在看,深圳、珠海,这几个特区的成功,应当说还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我觉得,我们在建立深圳、珠海等等这些特区的时候,我们有一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可以杀出一条血路的,不顾个人得失的改革家,这种改革家真的是令我们到今天应当去敬重他们、怀念他们。

  主持人:正是这样一批改革家大刀阔斧把我们的特区建设得这么好,特区40年来取得这么辉煌的成绩。

  陆娅楠:刚才姚老师给了我一个提示,我在想,特区的“特”是不是可以归纳成,第一个是它享受了特殊的政策,用特殊的政策撬动了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很多原来可能体制机制上的一些不太顺畅的地方,一下子就顺畅了,使它的要素能够迅速地聚集,于是它就能够很快地焕发生机活力,这是第一个特殊的政策。第二个是闯出了特色的道路,原来全部都是计划经济,但是真的到了特区,我们要尊重市场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国外的先进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真的开始闯出特色的道路。最后我真的认为有一批特别能干的改革家、实干家,包括现在深圳市委前面有一个特别有名的雕像叫拓荒牛,真的是有一批这样的拓荒牛,所以才有了现在特区的辉煌,而且可能不只是一批,可能几代,一代又一代不停地拓荒,不停地开拓,去探索,先试先行才有了今天特区的成就。

  主持人:因为特区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特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知道经济特区40年发展得非常迅猛,在经济方面,您觉得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全国的经济发展会有哪些好的效果和作用?

  姚景源:经济特区,第一个任务把它作为一个试验田,就是我们所有在改革开放上的一系列的想法,都可以在这里试验。再讲大一点,站在世界经济当中,我们对外开放也是个试验,所以,试验就是要有一种闯劲,这是一个。它作为一个试验区,我们所有的改革开放都可以在这里试验。

  第二个,改革开放的示范区,它示范。因为这个特区最终要影响全国,要向全国辐射,我们其他地区可能要想办法去复制它的一些好的经验,这个时候特区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我们能够不断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价格改革,甚至包括人事制度改革等等这一系列的改革,在这一块,经过试验,最后成为示范。

  还有一个,特区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它是个大学校,在特区当中,在发展进程当中,这40年,你说它的贡献,比如深圳GDP、珠海GDP占了多少,我觉得这是个成就,很重要在哪里?现在我们40年积淀,特区培养了相当多的干部,这些干部懂管理,懂前沿的整个经济技术发展的状况,而且他们思想解放,干起事来大刀阔斧,改革开放的意识非常强,这是一。第二,深圳、珠海这样的特区,它培育了一大批的企业家,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的企业家,这个非常重要。现在到全国,无论东中西部,特别是中西部看看去,很多企业家,他原来最早都是在深圳的,他走到中西部。我们在这40年成果的时候,总结特区成果,不要光看单市,不要光看GDP总量是多少,我觉得更重要的它是个“学校”,培养了那么多干部,优秀的干部,那么多的企业家,这是我们在今天看,我觉得是一个了不得的财富。

  陆娅楠:真的是这样,到现在为止,我们到地方去调研的时候还会听到地方的领导和企业家说我刚从广东回来,我从广东取经回来,去广东取经这个事情到现在,直到今天,40年了,依然是重要的一堂课。在特区这个层面上,它是一个大的学校,同时它还是一个窗口。小平同志也说,特区是窗口。这个窗口可能是两个双向的,一方面是我们看向外面的,外面有什么先进的,有什么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学习,然后再融合我们中国的特色,来探索我们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另外一方面,也是我们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我们中国要坚定改革开放的姿态和态度是什么样的,所以,这几年,全球的外商投资,实际上增速是在持续下降,是萎缩的,但是中国连续三年一直还是保持了很好的外资增速,而且外资的直接投资的规模,一直都还是稳居第二,这个窗口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主持人:这样的窗口效果对中国,包括对整个经济体来说都是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40年的发展,经济飞速飞跃的同时,我们经济结构其实也在发生着很多的变化,40年来,我们这些特区的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姚景源:我们特区一开始确确实实是以“三来一补”,就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就是补偿贸易。一开始,特区是以“三来一补”为主,随着发展,我们特区的产品,出口比重越来越高,而且我们可以做到外汇收支平衡。随着特区的发展,特区内在的结构也发生变化,我们这个特区,无论是深圳还是珠海,还是其他几个特区,我们最开始是以制造业、工业,或者是包括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但是,随着我们的发展,产业内在的结构就发生变化,比如说我们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就更多地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我们第二产业,就是工业的比重是在缩小,相反,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科技、教育,这些第三产业在迅速的比重提高。

  我们看特区40年,一方面要看它总量的变化,另外一方面,刚才讲的,要看到它内在的结构是在不断地优化,看它的增长方式和增长的动力,也是在不断地发生转变和优化。所以,特区,一开始我们定的是四个特区,就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来我们又增加了新区,比如说浦东、天津滨海,我们又进一步地扩大,后来我们又增加了大概5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还有几十个出口加工区,再加上保税区、保税港,这些我们已经有一百多个。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自贸区建设,自贸区一开始是在上海,我们在浦东搞自贸区,后来我们进一步扩大,比如扩大到11+1,把海南岛整个拿过来。我觉得对广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是九个市,加上港澳,9+2,无论是它的区域面积,还是它的人口总量,还是当下的经济总量,这在整个世界上比就是各个湾区当中,它是最好的。我觉得将来中国最有发展的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因为它有我们这40年特区发展的经验,它有一大批的懂经济、善管理的干部,有一大批企业家。我们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我觉得要围绕什么问题呢?就是说我们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第一个百年目标,从1921年到明年,我们建党100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第二个百年目标,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年,从1949年到2050年。我们第一个百年目标应当说我们实现在即了,现在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还有30年,这30年,我们要把我们这个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是把它归纳成,我说应当建设成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山河美丽。我们在未来这30年,最重要的要靠什么呢?我觉得还是要发挥特区的精神、特区的改革开放,回过头来还是在这里,我觉得深圳作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而且广东粤港澳大湾区肩负最重要的使命还是我们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在这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上,他们仍然需要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陆娅楠:历史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我们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变了,自然特区所承载的使命和担当肯定也是不一样了。我们要践行新发展理念,进行高质量发展,肯定不只是解决能不能有钱、能不能富的问题,它需要解决很多多层次的矛盾、多元化的这种,最近又提到要形成新的发展格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来做这个新发展格局?我觉得特区其实也是一个示范区。

  我们现在所存在的很多问题,可能还是我们的生产要素不能自由畅通的流动,像大湾区这样的地方,我们不再是过去以一个城市一个城市为试点了,格局变大了,我们把九个城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合到一起,它这之间的生产要素能不能更好地流通,能不能减少更多的梗阻,能不能在其他的我们市场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这里先破解,实际上这个大湾区能不能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

  再加上我们的海南自贸港,今年也是“两山”理论提出的1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南的环境那么好,我们现在也要让它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经济要好,生态也要好。特区在新的发展阶段当中,就像刚才姚老师所说的,你要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现实的问题都可能要在这里先行去探索、去解决,并且形成示范的经验。

  主持人:刚才我们说了特区现在一个整体发展情况,陆老师也说到了海南,海南本身全岛就是一个经济特区,现在也是有很多的政策,包括今年也是出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总体方案。本来已经有非常好的一个基础了,而且是备受关注,又做了这么大的一个动作,您觉得对海南包括对全国来说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取得什么样的作用?

  姚景源:党中央、国务院希望海南在我们改革开放再出发这个进程当中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所以,党中央、国务院也做了非常重要的部署,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地出台一些综合性的细的政策。我觉得从这些政策措施看,应该讲海南在下一步改革开放当中会得到一个相当大、相当好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任务比当年解决温饱、摆脱贫困,现在是更艰巨。所以,回过头来,在改革开放再出发过程中,特区特别是特区精神、特区经验,仍然是指导我们奔取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基础。

  陆娅楠:海南建自贸港的政策出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第一个关注到的就是免税消费购物,免税店,我的额度提高了。如果不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我相信现在去海南购物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一定是排大队的,因为这确实是一个利好的政策。不仅对于消费,海南享受到的大量的税收类的、金融类的、开放类的各种优惠政策,一定会给海南二次创业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舞台。当然,在海南建设自贸港绝对意义不仅仅对海南本身经济质量提升是有意义的,其实它对于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一方面我们要推进高水平的开放,其实在海南这个地方,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去对接国际的标准、国际经贸的标准,去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从而形成我们开放的制度的体系、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制度体系。

  另外,还有一点,在现在外部环境下,现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中国其实也是在释放一个特别强烈的信号,我们拿出海南这么大的一个省级的特区,我们搞自贸港,我们就是要像总书记说的那样,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我们不仅要自己在现在疫情当中率先复苏,同时我们依然会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我们的力量,在不断地创造新的引擎。

  主持人:是的。站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历史潮头面前,海南有这样一个大刀阔斧的动作,也体现出我们国家的战略方针。聊回到粤港澳大湾区,9+2这样一个战略,像广东三个经济特区,像深圳、珠海、汕头都是包含其中的,站在一个改革开放对外窗口,同时又和我们9+2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布局相叠加,您觉得这样的措施和政策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姚景源:我还是坚持,粤港澳大湾区将来是中国经济最充满活力、最有生机的一个地区。刚才我们已经从它的经济总量、从现有的基础、人口的数量,包括它的经济结构、人才结构,我觉得将来中国最有发展前景还是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也给了它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同时,我知道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在采取一系列特殊的政策措施。所以,我觉得中国将来最有发展前景、最有活力的还是粤港澳大湾区。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就是让粤港澳大湾区,一个是自身能够建设得像中央要求的宜业宜居宜游,经济上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为我们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做重大贡献,而且是进一步地更好地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同时它也是绿水青山。这一点,我认为将来粤港澳大湾区是这样。

  我们现在要搞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大循环为主,恰恰也给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增长空间。我们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有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超大规模的内需潜力,这一点在过去我们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在,我们显然在这方面要不断地去挖掘,要把我们的潜力焕发出来,我觉得就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新的更加宽阔的市场。国内+国外,是相互促进。相互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是占有天时地利。

  主持人:在珠海,这几年也是伴随着这样的定位,横琴自贸试验区以及横琴青年创业营,比邻港澳这样的优势,会让很多一些澳门的创业者有机会在内地去发展他们的创业空间,去实现他们的创业梦,当然也配套了很多政策,比如说像招才引智,面对一些可能高精尖人才,比如博士、博士后,珠海是出台了相应的一些政策,比如最高每年35万元的补贴,比如说大学应届毕业生如果想去珠海、深圳这样的城市落户的,现在是非常方便的。包括其他的周边城市都出台了很多政策去招才引智,让高精尖人才和想创业的青年人才在那里实现自己的一个空间。

  我们再聊一聊跟创业相关的话题,我们说一下创新。珠海在设立特区之初,是以渔业、农业这样的经济体为主的。现在伴随着长足的发展,已经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第三产这样的主体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在珠海也是体现得比较的频繁。珠海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包括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它毗邻澳门,我想问一下姚老师,您觉得珠海站在这样一个区位优势,澳门和琴澳之间的合作会有哪些多的空间?

  姚景源:珠海是这样的,我们在几个特区当中,珠海不像深圳那样那么光芒四射,成就伟大辉煌。但是,珠海很稳健,它非常稳健。而且珠海发展当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它做到了绿色发展,就是刚才娅楠讲到这40年珠海对环境的保护,一直是高度重视。

  姚景源:你看珠海的蓝天白云。我们讲新的发展观,首先是讲创新,然后是绿色、协调。所以,珠海,我们要看到,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候,它已经具备一个相当的优势。下一步,因为珠海和澳门的关系,澳门虽然小,但是它是世界上很著名的一个旅游区,全世界到澳门旅游的人会有很多。但是澳门不足的地方是没有发展空间,土地太少。我看横琴周边土地很多的,我们可以开发,为粤港、粤澳之间的发展,能给它创造条件,包括就业。

  我看过一个材料,说40年前深圳是小渔村的时候,宝安县的时候,40年前,只有两位科技人员,一位是拖拉机的修理的技术员,还有一位是兽医,现在深圳科技人员是200万,40年增加100万,从2个增加到200万,这是人才优势的具备。下一步我们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们以创新为根本驱动力的时候,我们要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觉得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就是具备了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人才要素。

  主持人:陆老师,我知道您也去过珠海多次,包括您对珠海、深圳、广东这样的经济特区,以及辐射港澳,目前这样的优势,站在那样的区位环境有怎样的发展空间?

  陆娅楠:我们在大湾区的规划当中也可以看到,我们强调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9个城市包括2个特别行政区,本身自己的长项和短板都不一,通过这样一个大湾区,可以自己各展所长,同时也可以彼此之间相互弥补对方的短板,这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在大湾区里面我们要建立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首先像姚老师说的要吸引人才。前不久正好是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的规划也获批了,这15条城际线路,再加上大型枢纽,一下子4700多亿的投资,它所带来的是轨道上的一个城市圈,轨道上的城市圈是什么概念?我们所有的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之间都是可以达到一小时通达,这样人才的往来是非常便利的,创新资源的流通,大脑之间的碰撞,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其实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了。这实际上已经在基础的硬件上,互联互通上,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和飞跃了。

  主持人:没错。粤港澳大湾区九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通过互相的互融、互通,相互借鉴,通过吸取外来的经验,并且把好的经验相互沟通,把更好的东西通过出口,通过对外开放,把很多的东西可以相互交融起来。我们站在这样一个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的宏伟布局方面,您觉得还有哪些好的想法、好的方面可以借鉴,哪些地方可以更好去突破的?

  姚景源: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们还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和开放。深化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应该说,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来说,市场意识和市场建设、市场完善程度还是最好的,但是我们还是要找出差距来,还是要从根本上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我们把工作,经济工作的着力点由过去更多的追求速度和数量转到追求高质量发展上来,进而就要求我们要以创新为根本驱动力。所以,新的这种改革开放再出发,大家一定要看到,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我们要更好发扬拓荒牛的精神,才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

  陆娅楠:我同意姚老师的意见,我觉得其实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无论做什么其实还是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说的那样,还是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投资者心目当中的完美的理想的市场环境可能还和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我们弥补这个差距,弥补这个短板,打通一些堵点,解决所有投资者心目当中的痛点,可能就是我们下一步要出发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在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点。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姚老师以及陆老师做客《人民e财经》。今天我们和在线的观众朋友们沟通了我们对特区成立40年来的一些看法以及我们特区40年来所取得的一些辉煌成绩。非常感谢二位嘉宾给我们带来的经验以及给我们带来的这些分享,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编:张桂贵、曲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