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

专家:“倒奶事件”涉嫌违反反食品浪费法

2021年05月09日09:46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5月9日电 (王绍绍) “此次倒奶事件已经涉嫌违反反食品浪费法,虽然浪费食品的主体是消费者,但实际上是娱乐公司和相关平台进行了错误引导,其应该负主要责任,处罚应结合法律具体条款进行。”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室副主任谭智心说。

近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责令爱奇艺暂停《青春有你》第三季后续节目录制。原因是该节目粉丝为了给偶像投票,大量购买乳饮料并倾倒。相关视频在网上热传,一时引发舆论哗然。依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刚刚表决通过的反食品浪费法,如何看待这一事件?这个法律出台的意义和背景是什么?具体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强国论坛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娱乐公司和相关平台应负主要责任

据媒体报道,从去年《青春有你》第二季开始,奶商故意将节目需要的票码印在瓶盖内侧,使得粉丝们为了获得大量票码而取码弃奶。

根据反食品浪费法定义,食品浪费是指对可安全食用或者饮用的食品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合理利用,包括废弃、因不合理利用导致食品数量减少或者质量下降等。该法提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音视频服务提供者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的,由广播电视、网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谭智心表示,这对网络音视频服务传播宣扬浪费食品的行为做出了界定,进一步明确了处罚措施,

谭智心说,对于个体消费者来说,法律没有明确具体的处罚措施,但从道德层面提出消费者个人应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虽然消费者是被误导倾倒牛奶,但其行为仍然涉嫌违反了反食品浪费法,相关部门应当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消费理念,具体处罚还需要各地根据各自情况出台细则。虽然浪费食品的主体是消费者,但实际上是娱乐公司和相关平台进行了错误引导,其应该负主要责任,处罚应结合法律具体条款进行。

遏制食品浪费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3的食物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被损失和浪费,经济损失近1万亿美元。谭智心指出,在粮食产后的收割、运输、储备、加工、消费各环节中,消费环节浪费最多,其中主要是餐饮浪费,反食品浪费法的实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产生了一些讲排场、比阔气、爱面子的不良风气,加之相关监管制度不健全,食品浪费现象严重。谭智心认为,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反食品浪费法的制定是必要且及时的。

“反食品浪费法把近年来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规定,进一步将‘适量、适度、适中’原则贯穿到反对食品浪费相关的各环节、全过程,内容更加完善,更具可操作性。”谭智心表示,该法针对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各类相关市场和社会主体、不同消费和监管环节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构筑了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反食品浪费法规制度体系。

督促人们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才是目标

食品种类繁多,消费形式也多种多样,在反食品浪费法实施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呢?

首先要避免执法处罚出现“一刀切”现象。谭智心认为,反食品浪费法赋予相关部门相应的执法权,在法律执行过程中,行政力量介入时需刚柔并济,把握好度。应以教育警示为主,要考虑实际情况,避免执法简单化、“一刀切”现象,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其次要避免浪费认定标准不清、脱离实际。谭智心表示,反食品浪费法只是做了原则性规定,如何科学界定不同种类、不同环节、不同场合的浪费标准,需结合餐饮业及相关行业实际情况予以界定,必要时还需征求消费者及相关行业协会意见。

最后要避免成本不合理转嫁行为的出现。谭智心说,市场主体在执行反食品浪费法过程中,增加的技术、服务、监督等成本,有可能最终通过价格上涨的方式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一些食品生产企业、餐饮企业在执行法律过程中,为防止浪费而投入技术、物质或人工成本,比如监控设备、包装标签、监督人员等,最后提高商品和食品价格,由消费者买单。甚至有些商家利用这种转嫁空间,不合理地上涨商品和食品价格,从而侵害了消费者利益。对于此类情况,需建立制度规范、加强监督管理。

反食品浪费法出台后,落实落地是关键。“奖励‘光盘行动’的消费者方面,餐饮企业可以通过返还优惠券、积分制等方式引导不仅可以让消费者主动拒绝浪费,还能增强客户粘性。”谭智心指出,涉及市场行为的,相关市场主体可通过市场化方式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涉及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可根据自身职能,依法制定相关制度与实施细则,进一步将法律条款落地。

谭智心强调,监督和处罚不是最终目的,督促人们提高厉行节俭的思想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责编:王绍绍、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