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

地震如何预警?专家:利用空间差来抢时间差

人民网记者 周晶  实习生罗坷欣
2022年06月12日14:35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小字号

据中国地震台网数据显示,截至06月11日17时48分,共记录到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等地3日内发生地震序列13次,其中3.0级及以上震级11次,震级最高为06月10日01时28分发生的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3千米。

马尔康市为何近期频繁地震?后续是否还会有余震?地震预警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人民网“强观察”栏目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四川大学教授、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

目前没有明显向外扩展的迹象

“阿坝州和之前发生6.1级地震的芦山,包括汶川,都处于中国南北地震带上,本身具有发生6、7级中强地震甚至大地震的地质背景。”王暾表示,马尔康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就是大的地震后面跟着小的地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它的主要特点是地震频度高,能量的释放有明显的起伏,衰减速度慢,活动的持续时间长。

进入6月以来,6级及以上震级地震在四川已发生不止一次。06月01日17时00分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对于马尔康地震是否为此前地震余震的猜测,王暾回应,“肯定不是,因为从空间、应力释放和能量积累的区域看,都没有相互覆盖。马尔康地震目前仍是06月10日6.0级地震区域内的震群。”

对于网友“震群是否会向外扩散”的担心,王暾介绍了地震后有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一是余震,往往发生在因大地震导致的破裂区域。比如汶川地震,它的破裂程度很长,从映秀到北川到青川甚至到甘肃、陕西那一片,余震的分布也就在这个区域。二是级联地震,一个地震引起了后面的地震,而且超过之前地震的破裂区域,触发了后续的大地震。“这几天我一直在密切关注这个地震会不会触发后续的甚至更远的一些区域的大的地震,目前看来并没有明显向外扩展的迹象。”

地震预警为百姓逃生避险赢得宝贵时间

人们在密切关注抗震救灾进展的同时,也注意到在本次震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地震预警技术。据媒体报道,当地大量民众通过手机、电视、大喇叭提前收到预警。在01时28分发生在马尔康市的6.0级地震中,距震中53千米的马尔康市,预警时间9秒;距震中246千米的康定,预警时间60秒;距震中272千米的德阳市,预警时间65秒;距震中274千米的成都市,预警时间66秒。

“数秒钟即发布地震预警可谓‘生死时速’,是在和地震波‘赛跑’争抢时间。”王暾介绍,地震预警是一种利用空间差来抢时间差的减灾方式,利用的是电波比地震波快和地震纵波比地震横波快的原理,对地震还没波及的区域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警报,离震中距离越远,预警的撤离时间就会越长。“马尔康市市政府离震中有一定距离,提前9秒得到预警,而远处的汶川,提前撤离时间可能长达20秒,为百姓逃生避险赢得宝贵时间。”

那地震预报和地震预警是一回事么?“这两者完全不同。”王暾解释,预警是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传感器监测到地震波,并将检测到的信息通过网络传到预警中心,预警中心综合分析震中周边多个传感器的数据后向接收终端发出预警。而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对未来地震发生的震级、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预报。地震预报是全世界都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国内外的研究一直在路上。“12年前,我们提出了基于地下云图的创新型地震预报方案,目标是监测到地下8到20公里的力量和能量的演化动态,为地震预报提供扎实的数据基础。2018年,我们在川滇地区建立了地下云图网,我相信地震能被人类预测预报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推动多灾种预警技术的提升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其中,地震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最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据中国地震台网数据,仅在2021年,地震监测网络就记录到发生在我国境内震级2级以上的地震达14000余个。

“汶川地震时,中国还没有地震预警技术,也没有地震预警网。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地震预警技术已经全球领先,成功预警包括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近70次破坏性地震,而且预警网已覆盖国内240万平方公里。”王暾进一步表示,除了提前做出预警,地震后1分钟,预警平台会进行自动的快速灾情评估,包括受灾区的地理分布、房屋状况、人员安全等。

谈及地震预警平台怎样能更好服务于防灾减灾,王暾称,把地震预警技术和其它自然灾害预警的共性技术打造好、提升好是要做的事情。“做好地震、滑坡、泥石流、山洪、山火等自然灾害的预警,推动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让百姓能在大多数灾害发生前收到预警信息,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责编:周晶、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