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是否影响文物原貌 评:需寻找平衡点
什刹海15.56公顷现在是1300户左右。王玉解释,所谓自愿腾退,能腾退多少户他们现在还没有准确预估。北京前门附近的杨梅竹斜街改造,1700多户,搬走了500多户。
不论是腾退模式,还是改造方式,说到什刹海的改造,孙劲松多次类比杨梅竹斜街。什刹海改造有个居民相对集中的区域——白米斜街,腾出的房子可能做什么,孙劲松以白米斜街举例。
孙劲松:在白米斜街这个片区,仍然保留住居住的功能,根据自愿腾退的原则,可能会腾出来一些空间,比如说安排一些公共的服务设施,社区的便民菜站,文化活动的这种空间,如果有这种的相对的整体的院落,引入一些非遗的项目,一些艺术家的工作室都是有可能的。
什刹海本身就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改造会不会向商业化靠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主任建筑师郑天给出的答复是,寻找平衡点。
郑天:商业发展完了之后在它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居住群体或者社区。这就涉及到商业化和百姓生活怎么样结合。就是在社区本身做些工作,其实这个区域里面还有一个圈叫白米斜街,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生活的社区。我们希望能把这个社区能够更加成熟的配套好或者改善人民的生活。
对什刹海的保护,不光涉及到街道胡同四合院这些具体的物件,更有这里原住民的生活风貌,承诺在此,要看不打折扣的执行。
孙劲松:存在的是什刹海地区历史、人文、包括古迹、包括胡同、院落的一种保护和发展。我们做什刹海这个保护项目,不光是要保住什刹海的街道、胡同、也要保住这些住在这里的大部分的居民和人文的活动,因为什刹海是北京的一个瑰宝。(记者刘黎)
(来源:中广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