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
北京第一个现代垃圾卫生花园式填埋场
1997年以前,北京的垃圾处理还采取的是传统的堆放模式。“怎么堆放?就是把城区的垃圾往郊区一拉,自然堆放在河道和空地上,永定河那时候没水了也往里头堆垃圾。从1997年起,北京陆续建起了5个配套的垃圾处理设施,北京的垃圾也开始从无序堆放正式进入了卫生填埋时代。”
北神树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德国人帮忙援助建设的,1997年开始正式运行,占地面积33.76公顷,原设计使用寿命为13年,每天可以处理垃圾980吨,总填埋高度为54米,设计的总填埋容量464.7万立方米。北京自此有了第一个现代垃圾卫生填埋场。
2007年,北神树垃圾卫生填埋场投入使用10年后,陈鹏被从技术部门调到北神树担任场长,这一待就是5年多。如今,陈鹏已经是北京环卫集团运营公司填埋事业部部长。
“我来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只有一座25米高的老堆体。”回忆起5年前的北神树,陈鹏陷入了沉思。“你要看我们北神树早期的照片,这窗户前边就跟原始森林似的,那时候北神树可是花园式填埋场。整整一条立体的绿化体系足有80米宽,高的树、矮的灌木、地上的草皮、点缀着各式的花朵,还有一个喷泉,别提了,特漂亮。2008年以前都是这样。那树还不是十年八年的小树,都是这么粗的大树。”陈鹏比划着自己的腰,这么粗,都是垃圾场还没建之前就有的老树。
封场
不堪重负勉强维持至年底
随着北京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2007年之后,北神树垃圾卫生填埋场逐渐趋于饱和,填埋垃圾的地方越来越不够用。到了奥运会前夕,北京进入建设高峰,运到北神树的日处理垃圾量甚至能够高达2000多吨,比标准设计的一倍还多。原本能坚持到2013年的垃圾堆老堆体到2008年的时候就再也不堪重负,北神树迫不得已只能采取分流措施,将垃圾分流到附近其他的垃圾填埋场。
坐在北神树的会议室里,窗外早已经不见了陈鹏口中森林一样美丽的花园。临着窗根儿是一条仅能容一辆面包车通行的道路,路的另外一端紧贴着的就是高耸的垃圾山。办公室离垃圾山有多远?“大概也就有个15米吧。”但据记者目测,似乎还不足15米的距离。
“全国所有的填埋场,都没有这样的。人家外地的填埋场,从生活区到填埋区,开着车都得走老半天呢。”陈鹏无奈地表示,填埋区和生活区之间应该有一个隔离地带,按照规定,这个隔离区的宽度应该是50米到80米之间。2010年底,不堪重负的北神树只能将80米宽的隔离区全部变成了新的填埋场,扩容容积109万立方米,预计可以增加填埋场使用年限3年。“别看增加了109万立方米,但是看看现在这个情况,又快不行了,又要满了,顶多撑到今年年底。”
“建一个垃圾填埋场远比盖一个楼要难多了,填埋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变’。山一样高的垃圾堆里每天都在不停地发生着各种变化、各种反应,每天都不一样,非常不好测定。即使以后封场了,垃圾堆内的反应变化依然不会结束。”陈鹏告诉记者,封场后,北神树将从现代卫生填埋场向现代生态填埋场转变,对北神树进行环境的生态恢复,铺草皮、种植侧根系的灌木、种花,从外观上看,北神树的垃圾山将变身成一座铺满绿色植被的景观山。
整个北神树一共有员工130多人,那时候,差不多一半的员工将被转移到其他的填埋场工作,而另外一半员工仍然会留在北神树对垃圾山进行后期管理,垃圾渗沥液的处理工序会继续为景观山提供水源,垃圾场的沼气发电高峰期最少也将持续10至15年。
难点
全市7座垃圾填埋场
两三年内将填满
生活垃圾处理缺口大,现有设备普遍超负荷运行,垃圾管理不到位。记者从北京市市政市容委了解到,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总设计处理能力为17530吨/日,与生活垃圾产生量17700吨/日较为接近,但存在各处理设施负荷不均的情况。来自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8座大型垃圾处理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最高的负荷率达到246%。包括北神树在内,全市共有7座垃圾卫生填埋场将会在2至3年的时间内填满封场。
应对
2015年70%生活垃圾
资源化处理
到2015年,北京70%的生活垃圾都将采用焚烧、生化等资源化处理方式,填埋处理的比例将降至30%。
根据北京市刚刚公布的“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3—2015年)”的规划,到2015年,北京的生活垃圾将新增日处理能力13150吨,关闭生活垃圾填埋场1座(共300吨/日)。其中,在“十二五”时期,将加快推进鲁家山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南宫生活垃圾焚烧厂、朝阳生活垃圾处理厂焚烧中心、海淀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顺义生活垃圾处理中心(焚烧二期)、京东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一期)、阿苏卫生活垃圾焚烧厂、丰台垃圾综合处理厂、焦家坡垃圾综合处理厂等36座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和渗沥液处理设施及5座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生活垃圾采用焚烧和生化处理方式日处理能力将达到24000吨。 记者 张楠 文并摄
(来源:北京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