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践行中国梦启示录:让职工体味尊严与幸福感--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青岛港践行中国梦启示录:让职工体味尊严与幸福感

2013年08月14日13:16    来源: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青岛港践行中国梦启示录:让职工体味尊严与幸福感

  原标题:让职工体味尊严与幸福感

  为了打冻煤保生产,一名员工三次推迟婚期;抢建董家口港,工人昼夜奋战,晚上缩在集装箱里睡觉……走进青岛港,记者被这样一个个细节打动,不禁想问:青岛港职工甘于奉献、埋头苦干的动力是什么?

  倾听一线码头工人的心声,成才、尊严、价值、幸福,这些闪闪发亮又带着美妙梦想的词汇,变得真实而充满力量。而这些,或许就是青岛港人屡创奇迹的动力源。

  工资涨多少,工人说了算

  每天早上,青岛港大港分公司机械四队的工人庞凤帅来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是否上了“龙虎榜”。8月8日,庞凤帅看到自己操作9号车以“2169吨”的成绩排名第一,心里为之一振。

  “这是公司的一种激励机制,车车竞赛,人人争先。”庞凤帅告诉记者,在青岛港,“多劳多得”的理念深入人心,每天自己干了多少活儿都会“亮”到墙上,既公平又清楚。全队每天都排“龙虎榜”,业绩前三名者上榜。“上榜就能额外获奖1分,1分就是1个工时,我纪录最高的一次一月获奖20个工时,额外奖励了360元。”庞凤帅说。

  对码头工人而言,有尊严劳动、体面劳动,一份体面的薪水最有说服力。青岛港通过多种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为职工增资,并把“年年为员工增加收入”作为制定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连续24年34次涨工资。独具一格的是,青岛港涨薪有个原则:“先一线、后机关”。所以,青岛港一线工人的工资比一些管理人员工资高并不稀奇。

  “工资涨多少,咱工人自己说了算。”崔锡钰是前港公司流机队的一名普通装载机司机,他告诉记者,最近一次涨工资是去年10月,涨工资前集团给每名职工发了一张调查表,哪些岗位应该多涨、工资是涨在岗位工资上还是福利补贴上等问题,大家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集团再根据大家的想法确定涨薪幅度和侧重点。

  “因为集团政策倾斜于我们基本工资低的年轻人,所以去年我一下子涨了700多元。”崔锡钰开心地说,来港工作三年,现在月收入达5000元,再加上各种补贴,年收入7万元很轻松,“很满意也很知足,浑身充满了干劲!”

  装卸工人也能评“职称”

  青岛港西联公司的赵树双来自沂南,刚进港时,他一没学历、二没技术,而现在已拥有“高级技师”头衔,他的红光吊车“油改电”技术革新项目申请了国家专利。

  说起这些变化,赵树双发自心底地感慨:“我是青岛港学习培训机制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勤奋好学,赵树双很快从装卸工成为吊车维修工。让他没想到的是,2005年2月,公司安排他到湖北红光港机厂参加机械电器学习。一名农民工维修工,竟然坐着飞机去培训,这是他做梦也没想过的事。

  也正是在那一年,青岛港出台激励机制,技术工人可以像知识分子评“职称”一样考工晋级,甚至普通装卸工也能评“工艺师”,打通技术工人成才的通道。从最初的“初级电工”到“技师”,再到去年被评为“高级技师”,赵树双7年晋了5级,每提一档,工资和福利也相应跟着上调,他现在是公司的设备技术副主管。

  改革开放初,青岛港77%的职工、12000多人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6%,技术工人仅占28.7%,其中高级技工只占技术工人的9%,没有一名工人技师。文化水平低、思想素质低、社会地位低成为那个时代码头工人的真实写照。

  如今,职工队伍结构变为以6000多名知识分子、8000多名技术工人和9000多名农民工为主体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其中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76%,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35%的平均水平。

  “我们搭建了‘想学就有机会、想干就有舞台、干好就有前途’的成长通道,让职工感到港口真正重视他们、真心培养他们。”青岛港集团董事长郑明辉说,青岛港为全体职工构建了职务聘任等各类晋升机制,人人都有公平竞争、富有活力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从而激发了广大职工岗位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